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 > 教学动态 >

“全世界的校长”谈21世纪需要怎样“教”与“学”?

2017-10-12 16:05:55 人民教育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现如今,全球范围内的每个人都面临着21世纪技能需求的演变带来的挑战,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学生需要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来为未来奠基?学校教学方式又该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创始人Andreas Schleicher(曾被美国杂志《大西洋月刊》称为“全世界的校长”)在演讲中分享了他的看法。

  现如今,全球范围内的每个人都面临着21世纪技能需求的演变带来的挑战,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学生需要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来为未来奠基?学校教学方式又该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创始人Andreas Schleicher(曾被美国杂志《大西洋月刊》称为“全世界的校长”)在演讲中分享了他的看法。

 
  未来的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能力?
 
  知识(knowledge)
 
  无论教育形式怎么发展、变化,根基依然是知识。但是我们新的教育形式要求在知识之上一定要有所创新,并且去通盘地考虑如何让它适应今天的时代。
 
  因此,我们这里的“知识”主要由以下五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
 
  1、系统性思维(systems thinking)
 
  在过去,学校教育都非常擅长将大问题化为小的子问题,然后让学生们逐个去击破。但今天更重要的是要在小问题当中进行整合,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思维。
 
  我们希望学生能像数学家一样思考,同时他具备历史学家的眼光,这样系统性思维、跨学科思维是非常有意义的,但这也为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今天的教师仅仅做一个科学或者是数学老师已经不够了,他们一定要具备跨学科的素养,要懂得和其他老师进行合作,教师间跨学科合作才可能使学生拥有跨学科的素养。
 
  芬兰两年前开始了一项很勇敢的尝试,它开始真正地设计跨学科的课程。这样的设计并不仅仅体现在学校政策目标当中,实际上他们已经开始设计出具体的项目来落实这些想法。
 
  我们还不知道设计这种项目到底是不是能够成功,但是它至少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尝试。
 
  2、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
 
  今天人们所重视的创新与创造力是不完全相同的。创造力是创新的一个部分和基础,创新比创造力要大得多。比如说我们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设计思维来使得自己的学习或者是认知形成体系和系统,这个本身也算是一种创新。
 
  3、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
 
  信息素养也非常重要,它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到究竟这么多知识和学科当中什么是它的基础,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为自己所用。
 
  4、全球化素养(global literacy)
 
  今天的教育要求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性的视野,要让他们懂得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用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个是全球化素养的一个深刻的内涵。
 
  5、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
 
  今天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概率性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要具备数字素养。
 
  技能(skills)
 
  技能也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石,那么技能到底如何运用对我们实际生活产生积极的效果呢?
 
  技能包括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创新、协作、收集数据、沟通等。
 
  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批判性思维就是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同一个问题;协作在今天也被当做一种技能来看待,因为跟别人一起合作去共同解决问题本身就需要高度的技能。
 
  品格(character)
 
  按照金字塔的形状,考察知识的价值有三个维度。最底层的是实用价值,比如概念、工具;中间的是认知价值,比如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最上面的是情感价值,比如美。
 
  被忽视的情感性的价值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因为这是学生软实力重要的一部分,这个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未来是否能够成功。
 
  有一个软实力方面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就是我们说的品格。品格包括同理心、韧性、专注力和心智觉知、包容、好奇心、伦理道德、勇气、领导力等。
 
  同理心意味着一个学生是否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来体会另外一个人身处的情景。韧性,就是学生在失败以后是否可以继续前行的能力。
 
  你想让一个学生变得有创新能力的话,你必须要让他经常去冒一些风险。只要冒风险就会犯错误,犯错误承受失败以后是否能够从原地继续前行,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品格”非常难以捕捉,但是世界上很多成功的学校都是非常注重学生品格培养的。而且我们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的认知技能高低与他们的快乐感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他们的社会情感技能则和他们是否感觉到快乐关联度很高。
 
  但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使得每一个校长、每一个老师真正地在自己的学校课堂当中将相关的理念进行落实呢?这确实是一个难题,我们的PISA国际测试实际上也正在探讨和改革要更加地注重学生的社会情感技能的项目。
 
  元认知(metacognition)
 
  最后一点,新教育形式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所谓元认知就是了解自己的能力,比如说要有相关的自我意识,要懂得去自律,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要经常进行相关的自我反思。具体包括自我意识、自律、自我反思、自我适应、终身学习、学习策略等。
 
  所以一个真正成功的校长或老师,并不是说你培养的学生毕业的时候成绩有多好,而是要看在他毕业的时候是否可以成为终生学习的意识者,在未来的社会里面更好地发展自己。
 
  21世纪教学测评,各国老师得几分?
 
  几年前我们为很多国家的老师做了一个测评,就21世纪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当中应该被重视的问题进行测量。
 
  从测评的发达国家的结果反馈来看,我们认为他们在学习和教学方法上都有着比较建构性的态度。
 
  比如他们都认同我们刚刚说的,他们认为老师本身的职责就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求知,老师不应该向学生展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要让学生自己先思考,思维和推导过程比课程本身重要,当学生应该更多地靠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能学得最好。
 
  这些建构性的观点在亚洲国家,比如日本、新加坡、韩国当中也是很强的。但是如果你去观察一下课堂中实际发生的情景就会发现很不一样的现象。
 
  比如说当我们要了解在课堂里面会不会让学生自己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来解决特定的问题,我们就发现真正在教室里面做的现象少了很多;再比如通过测量至少在一个星期以上才能完成的项目这样的长期学习任务来检验学生成绩,虽然很多国家的老师都表示这个东西很重要,但在实际这样做的却非常罕有。
 
  这表明了一点:老师们本身的认知不会自动就转换为先进的课堂教学实践。他“认为”的好的教学方式和“实际发生”的课堂实践之间是有差距的。教师专业主义其中的一些内涵,就是要如何将自己的观念和自己实际教学实践真正地契合好。
 
  当然,不同的环境当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的国家在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的专业主义方面也是可以互相学习,因为教师专业主义在环境里本身意义也是不一样的。
 
  ▼
 
  本文根据Andreas Schleicher演讲的现场翻译整理而成,有删减;转载自“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