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强政策沟通方面,先后与4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一带一路”国家24个,包括中东欧8国(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东南亚5国(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亚5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亚美尼亚);独联体3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南亚1国(斯里兰卡);东亚1国(蒙古);北非1国(埃及)。
1
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得到强化
在加强政策沟通方面,先后与4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一带一路”国家24个,包括中东欧8国(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东南亚5国(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亚5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亚美尼亚);独联体3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南亚1国(斯里兰卡);东亚1国(蒙古);北非1国(埃及)。
在助力教育合作渠道畅通方面,根据中央部署,教育部和中央外办等部门合作起草并由中办、国办转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扩大和深化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政策支持,得到了广泛欢迎和肯定。
在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通方面,教育部国际司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支持该校通过引进国外师资、公派留学、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使该校开设的外国语言专业在2018年达到94种,实现外语专业设置全覆盖。
在推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方面,重点组织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全面加强对沿线国家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了解和理解,为推进民心相通提供智力支撑。一是设立专项课题,共发布了141项研究课题,其中70项涉及“一带一路”的46个沿线国家。二是形成系列智库报告,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智库报告课题,系列报告覆盖66个沿线国家,一国一本,共计66本。
在推动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连通方面,推动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资历公约》,协调世界银行编写了《关于国际教育趋势及经验的政策建议》,由我国牵头组织制定了《亚太经合组织教育战略》《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
2
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得以深化
在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方面,实施《留学行动计划》,2016年共选拔226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赴34个国家,选派908名涉及37门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出国培训进修。 “留学中国”品牌逐步形成。注重来华留学高端人才培养,设立卓越奖学金项目,培养发展中国家青年精英和未来领导者;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每年向沿线国家额外提供总数不少于3000个奖学金新生名额。优化来华留学政策法规环境,构建完整的来华留学政策链条,新出台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规定》等文件、大幅提升政府奖学金学历生比例(已达90%)、加强来华留学质量建设、建立质量标准体制和质量保障机制,推动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建设不断升级。推动高校加强来华留学品牌课程、专业建设,评选出第二期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50门。
在实施“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方面,一是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已进入“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阶段。截至目前,经审批的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共有2539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项目和机构1248个,高职高专层次项目和机构928个。推动了一批示范性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包括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浙江大学爱丁堡联合学院等1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57个合作办学项目。二是境外办学稳妥推进。截至2016年,我国高校已在境外举办了4个机构和98个办学项目,分布在14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4个机构分别是老挝苏州大学(2011年批复设立)、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2013年批复设立)、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2013年批复设立)、北京语言大学东京学院(2014年批复设立)。开设专业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中医药、中医针灸、中国传统武术、体育教育学、工商管理、法律、教育学、金融与投融资管理、哲学、法律、学前及特殊教育、航海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新闻及传播学等。
3
共建丝路合作机制得以推进
在加强“丝绸之路”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方面,2016年,人文交流蓬勃发展,各项活动举办水平达到了新高度,刘延东副总理用“非常顺利、非常成功、非常满意”给予了高度评价。2016年通过包括中俄、中印尼在内的六大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共签署86项合作协议,取得400余项成果,共有10万多名中外来宾与会参加相关活动,为我国外交健康发展进一步夯实了社会与民意基础,教育国际合作在人文交流机制平台上得到实质性推进,如中国-东盟启动实施“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千名中小学教师交流计划”等。今年将新拓展中德和中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
在实施“丝绸之路”教育援助计划方面,开展了“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教育援外行动,在中非各选择20所高校开展一对一长期稳定合作,鼓励合作双方在各自优势学科、特色学科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与交流,包括合作科研、教师培训、学术交流、师生互访、共同开发课程、联合培养研究生等。2016年针对“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开发了网上申报系统,共有北京大学等18家高校申报了25个项目。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如何引领推进教育行动?
从去年开始,教育部积极配合高峰论坛筹备开展配套活动,通过精心准备、密集磋商,目前已和有关国际组织、沿线国家达成共识,将陆续签署系列教育合作交流和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部分成果将列入高峰论坛成果。在“民心相通”平行会议上,也有重要的成果展示设计。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未来要做哪些事?
国际合作省部签约共建是“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形成突破的重要抓手,总体有8个重要节点:
1
形成思路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文件如何落地,一直是高度关注的问题,需找到一个抓手予以实质性推进。在与新疆等地方教育部门的沟通磋商中,形成了“与沿边为主、国家对其‘一带一路’建设有明确定位、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基础薄弱的省份签约,给予实质性支持开展共建”的思路。
2
启动签约
在各地共同努力下,2016年先后完成了8省区的签约。
3
列入重点
2016年的签约工作引起了上上下下的广泛关注。陈宝生部长指出,省部协议的形式很好,是一个互相支持的很好的机制,不是单向的,成果是双方合作的结果。目前,签约已作为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重要举措,被列入了国家教改领导小组2017年工作要点,也列入了教育部工作要点。
4
完善布局
按照教改办要求,今年,教育部进一步与5省1市完成签约,使签约总量达14家省、区、市,基本实现了与主要节点省份签约的全覆盖,基本形成了省部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网络。
5
对接推进
协议签完后关键看落实。为了将协议落地,教育部和签约省份制定了初步的协议文本分工方案,目前已经完成了省里提方案、司里和四家外事直属单位提意见并向省里反馈的“一上一下”。借今年签约的机会,又由国际司和直属单位举办开放日,围绕分工方案与14个地方省厅的同志对接交流,充分沟通,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在此基础上,将很快形成“二上二下”的最终分工方案。
6
宣传推进
按照中央、国务院对“一带一路”建设宣传的总体安排,拟请媒体到14个签约省份深入采访宣传,进一步推进各地项目落地。
7
培训交流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下半年择时组织开展“一带一路”签约省份为主的培训和经验交流,将共建推向深入。
8
总结呈报
在培训会后,全面总结进展情况并形成下一步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