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 > 教学改革 >

高职“诊改”突破口:高职院校二级管理

2017-05-18 15:11:45 职业院校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2015年底,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要求所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

  2015年底,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要求所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如何通过内部“诊改”来有效建立质量保证的长效机制?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不少高职院校加大了硬件建设的投入,却忽视了软件建设的管理,学院缺乏办学活力、动力不足,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无论是从政策导向出发,还是从深化学校内涵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高职院校都亟待建立和完善二级管理体系,借此推动“诊改”的有效开展。

 
  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已推行二级管理体制,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似乎“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就学校内部治理来说,推进治理重心下移是适应规模办学、现代治理、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从当前管理现状看,由于受到垂直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学院内部治理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二级学院管理主体地位不明确
 
  一方面学校体制改革不到位。学校的二级管理还只停留在框架的设计上,没有配套的体制、机制来推动和运行,二级学院仍属于管理的“客体”,在管理中仍然扮演着办事员的角色。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权及决策权大多还是由一级职能管理部门教务处掌握,各二级学院工作主要是在贯彻执行学校的决策上,很多精力用来完成各职能部门下达的任务,处于被动管理状态。
 
  另一方面二级学院对自身管理的定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工作独立性不强。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对学校过多依赖的问题,遇到矛盾,有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推给学校,学院各种事情还要处处请示学校。工作还习惯于学校的推动,还没有充分理解二级管理体制赋予二级学院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对于专业设置调整、课程评价、教学质量考核、教学资源建设及教学经费使用等诸多方面缺乏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也很难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与管理。
 
  2、二级学院自身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二级学院设立之时,校级层面考虑了组织构架和人、财、物的分配,在制度建设方面出现有些管的过紧,没有二级学院的发展自由,有的方面出现缺失,而是把自由空间留给了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往往是边建设边完善,缺乏统一的制度设计和评价,这样可能造成管理中制度空白的情况。例如,二级学院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制度方面基本上是空白的。在二级管理模式下,人权、财权、物权下放后,如何用科学的制度有效地整合好这些资源,如何将管理体制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相配套,提高教学质量等都是二级学院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3、缺乏二级管理考核监督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的二级管理体制中,学校层面相应的权力监督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在二级部门职责不明确的情况下,一方面职能部门为了不让管理权威弱化不断出台各种工作考核,比如教学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学生管理、科研工作、就业工作、校企合作工作等等,加大了二级学院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这些考核没有充分发挥监督功能,考核更多的是进行结果考核,未较好发挥激励推动作用。另外,各类教学信息的采集、处理、统计还不够规范,对教学管理过程监督、评价、反馈和激励机制还需改革创新,以促进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国外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现状
 
  相较而言,欧美一些国家的高职院校基本已经形成了适应自身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采用了与其国家制度相一致的决策、执行、监督相制约的机制,在学校管理层面主要由校议会、校务会和校监会构成,校议会行使决策权,校务会行使执行权,校监会行使监督权;在学术和教学管理方面,教授对专业如何设置等重大问题有较大的建议权,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决定权;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方面,通过学生代表入选校议会成员体现学生在学校重大决策中的参与权力。
 
  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内部治理权主要由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校长来实施,管理委员会的理事成员由地方教育当局负责任命,分独立理事和学院理事两种,独立理事包括来自工商业、各种职业领域、教育界的代表和地方教育机构的代表,学院理事包括副校长、教师和学生代表。管理委员会负责为学院制定政策、监督政策的执行,学术委员会主要对学院教育质量标准、课程质量以及鼓励发展学术研究等方面负责,校长主要负责学院内部的组织、管理工作及规章制度的制订。
 
  美国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机构是董事会下的“一会一长”(教授会和校长)制,董事会拥有最高的权力,是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而落实和执行决策则落在校长身上,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校长可以自由行使其职权;教授会则负责决定全校的学术事务,校长和教授会都产生于董事会,受托于董事会,并对董事会负责。
 
  总体而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相对比较健全,决策和执行权责清晰,有助于保证学校管理清晰有效,权责明确,各机构各司其职,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学术权力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充分调动了高校教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完善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路径探析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由于管理落后导致招生困难已举步维艰。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大胆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借鉴国内外高校二级管理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基础上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实行有效的二级管理发展策略。
 
  1、转变管理观念
 
  管理体制改革,首先需要思想观念转变、思想境界的提升和价值观的调整,这是改革成败的关键。高职院校实行二级管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每一位经历改革的教职员工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对于二级学院来说,随着办学实体地位的确立,也必须及时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校级职能部门来说,权力的下放、利益的调整和角色的转换所带来的心理落差和矛盾冲突更加强烈。这就需要学校层面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大讨论、大辩论和集中学习活动,让全体教职员工知晓实行二级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把思想统一到“一切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提高管理服务效能”上来,牢固树立二级学院在学校办学活动中的实体地位和教学中心地位,真正实现管理思路的转变、管理方式的转型和管理效能的提升。
 
  2、确立二级学院主体地位
 
  实施二级管理,首先必须制定校、院系部二级管理规程,明确学院与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和权限。二级管理的关键是改革内部管理层次和权力结构,做到简政放权和管理重心下移,学校要在行政和学术两个方面赋予二级学院自主权。其次,要重构校级职能机构职责与权限。二级管理模式下,校级职能部门的职责应从单一的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管理与指导、参谋与协调、服务与保障、检查与评议、监督与评价为主,校级职能部门在二级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指导者、服务者、协调者和研究者。
 
  3、完善二级管理制度
 
  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需要制度的约束和引导,加强制度建设,是实行二级管理、依法治校的保证。一是要通过建章立制,明确界定学校、职能部门、院系部的职责;二是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细则和责任追究制度,使学校对院系部办学方向、办学质量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三是要加强二级学院内部制度建设,尤其是要在教学、人事、行政财务管理方面全面梳理办事流程,逐步建立起规范科学的二级学院内部管理体系。
 
  4、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推行二级管理,应科学制定二级管理质量目标。质量目标要明确、具体、可量化、可实现、有相关性和有时限性。二级管理的质量目标包括:办学定位、办学规模、办学效益、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科研成果、用人单位评价、社会服务能力等,其中每一项又分定性目标和定量目标。质量目标制定后,要有相应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激励机制,确保目标的实现。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是客观的、标准的,考核指标应与学院的目标任务相结合,根据目标任务的轻重赋予评价指标不同的权重系数。
 
  结语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问题复杂而棘手,对于办学历史不长的众多高职院校而言,二级管理体制建立和运行离不开理念上的认同,制度上的保证,资源配置的优化,更需要凝结全体管理人员心血和精力,学校各个组织机构的协调配合。同时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完善和改革,只有这样才更能发挥二级管理的优势作用,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长远、稳定的发展,以及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