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 > 领导 >

教育部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新时代教材建设的工作重点是抓好三大工程

2017-12-07 15:55:41 人民教育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教材是体现国家意志、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材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教育的理念、中国教育的智慧。”

  “教材是体现国家意志、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材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教育的理念、中国教育的智慧。”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认为,目前,要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看待新时代教材建设的重要性。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新精神新要求,回应社会期盼,解决现实问题,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重点抓好三大工程,即抓好教材管理基础建设工程、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工程、国家统编教材使用推进工程。
 
  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论断、重大战略,是未来全党的行动纲领,是我们推进教材建设的基本遵循。
 
  1多方位理解教材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教材是体现国家意志、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材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教育的理念、中国教育的智慧。我们要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看待新时代教材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从党中央重视看待教材。党中央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材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抓紧抓实抓好。教材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
 
  加强教材建设,首先要培养青少年一代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情,进而再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引导他们从理性层面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最终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教材要担负起这样的重任,帮助广大青少年从小植入红色基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第二,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看待教材。重视文化传承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绝不可动摇。教材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丢掉自己的话语权。
 
  要体现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要在教材中占到相当比例。要体现文化的系统性,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一个有机系统,不能断断续续、零零碎碎呈现。要体现文化的丰富性,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从小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沃土、打好中国底色,将来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第三,从人民群众的需要看待教材。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基本解决“有学上”之后,人民群众对“有质量的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校园之外,受社会多元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影响,青少年一代的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广大家长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寄希望于在教材中凸显主流价值观,搭配好精神食粮,提供更多正能量,让孩子能健康成长成才。从近年来网络媒体、社会公众对教材问题高度关注就可以看出,教材问题影响教育问题,继而还会影响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在教材上花心血、下功夫,让教材经得起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第四,从教育发展阶段看待教材。提高质量和水平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抓教材质量,这在当前显得尤为突出。我国教育已经处在新的历史阶段,过去主要是重硬件建设、集中力量推普及,现在转向了提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新阶段。
 
  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然对内涵发展看得更重。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还不平衡,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的专业能力还在进一步提高中,他们对教材水平和质量的期望很高,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加强教材建设,把教材编好,以更好地支持各地实施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2进一步明确提升教材质量的新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抓好新时代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工作,核心是编好教材,出精品。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明确好教材的标准和要求。
 
  一是突出思想性,牢牢把握德育主线。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教材编写中的指导地位,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教材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意识和国家安全、民族团结以及生态文明教育,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是坚持规律性,提高科学化水平。立足于服务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贴近不同年龄段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将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培养有机结合,增强教材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全面提升教材质量。
 
  三是注重系统性,提升整体育人功能。教材建设要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确定各级各类教材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做好各学段纵向衔接和各学科横向配合,解决交叉、重复、分割问题,实现大中小学教材整体育人功能提升。
 
  四是体现时代性,在继承中改革与创新。汲取教材建设已有的成功经验,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推进理念、机制、方法改革创新,把握好改革节奏和力度,凝聚共识,既要使经典世代相传,又要及时反映思想文化建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最新成果。
 
  3下功夫抓好重点工作的有效落实
 
  2017年是教育部教材局成立之年,教材建设工作在千头万绪中已逐渐厘清思路、找着路子、迈开脚步,有了一个良好开局。下一步,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新精神新要求,回应社会期盼,解决现实问题,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重点抓好三大工程。
 
  第一,抓好教材管理基础建设工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把整个组织框架搭好,把发展蓝图绘就,把“四梁八柱”立牢。一是完善教材建设工作体系。组建国家教材委员会下设专家委员会,建立课程教材专家库,组建课程教材研究机构,设立若干教材研究基地,从而加快构建决策、执行、咨询、研究四位一体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模式。
 
  二是颁布实施教材建设五年规划。统筹设计未来五年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绘制教材建设工作蓝图,着力优化课程教材体系,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有机衔接;创新教材建设体制机制,建立统筹为主、统分结合、分类指导的教材管理格局;完善教材建设保障措施,加强教材研究、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
 
  三是颁布实施分学段和类型的教材管理办法。研究制定中小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材以及引进教材选用等管理办法,分别提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各级各类教材管理的思路、原则、要求和措施,严格规范教材编写、修订、审查、出版、发行、选用、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形成全面覆盖大中小学教材、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基本管理制度体系,全面把好教材思想关、理念关和科学关。
 
  第二,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工程。重点编好大中小学国家统编教材,这是我们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和回应公众期盼的最直接、最集中体现。一是集中力量完成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材统编攻坚。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组织专家研制三科教材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谱,按照计划全力以赴完成教材编写任务。
 
  建立健全三科教材审查制度,严格审查把关,实行政治审查、学科审查、综合审查、专题审查,全面审查教材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组织在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不同学校开展教材试教试用,从教学实践层面检验教材。完善意见征询机制,广泛听取从权威专家到基层一线教师的意见建议,为完善教材编写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修改完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和马工程重点教材。按照党的十九大新精神新要求,对大中小学统编教材内容进行全面对表和认真修改、补充,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体现在教材中。
 
  三是完成大中小学德育教材纵向有序衔接工作。系统梳理完善大中小学德育目标,使目标连贯一致,相关学习要求循序渐进。全面检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等教材的衔接情况,实现有序递进、螺旋上升,使大中小学德育教材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更加系统完善,更加有利于提高德育效果。
 
  第三,抓好国家统编教材使用推进工程。用好教材,真正发挥教材育人功能,是我们工作的目的所在。一是稳妥推进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统一使用。按照中央关于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使用三年全覆盖的总体安排,逐年扩大使用范围,积极引导地方、学校和教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研究统编教材、用好统编教材的良好氛围,发挥教材育人实效。
 
  组织开展三科统编教材使用优秀课例推选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收集、深入挖掘有关案例和素材,建立优秀课例资源库,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资源。集中开展三科统编教材宣传解读活动,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等主题,用讲故事、说案例等多种形式,详细介绍教材育人价值。建立教材使用跟踪反馈机制,组织专家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持续跟踪研究,深入了解一线实践情况,及时发现教材使用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是大力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工作。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工作体系,强化地方教育部门党委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进一步提高马工程重点教材的使用率和覆盖率。健全国家、省级、高校三级培训体系,教育部负责全国示范培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员培训,高校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观摩活动,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工作。建立健全教材使用督促检查工作机制,将教材使用跟踪评价、年报工作与督查相结合,加大使用督促力度,把教材用起来,用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