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提出,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提出,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
背景:
推进“一带一路”,教育都做了啥?
5月11日,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时提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教育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人民幸福之本,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中,既具有黏合剂、催化剂和润滑剂的功能,又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润物无声”的人文交流属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教育积极行动,制定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重点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强化务实合作,加大推进力度,促进民心相通,不断为“一带一路”建设厚植民意根基。
田学军提到,在国际上,中国教育主动对接沿线国家需求,着重推进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推进语言互通,为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仅2016年国家就公派了42个非通用语种的1036人出国学习培训,填补了9个国内空白语种;支持北外等高校开齐外语专业,实现外语专业设置全覆盖;同时,接受了17万人来华学习汉语,在沿线国家共有46万人通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学习汉语。二是大力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为民心相通培育使者。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承诺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奖学金新生名额;截至2016年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就达20多万;国家支持中国学生到沿线国家留学,2012年以来,我国共有35万多人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仅2016年,就有7.5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38.6%。三是全面拓展与深化教育人文交流,为民心相通系牢纽带。发挥了包括中俄、中印尼在内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引领作用,共商共建共享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大学校长论坛等重要平台,打造了一批教育人文交流品牌活动,例如“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升级版”项目等。
在国内,创造性采用省部签约共建方式,引领与推动14个签约省份在三个方面着力,即在发挥区位优势深耕周边国家人文交流,发挥资源优势专耕特色人文交流,依托品牌交流平台细耕专业领域人文交流等三方面,打出各自的“优势牌”,唱出各自的“特色戏”,成为了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生力军。
故事一:
巴基斯坦一家人与北理工的情缘
文/本报记者解艳华
“北理工优良的学术传统,前沿的教育理念及良好的学术氛围,深深吸引了我们。教师们一流的教学水准和对留学生无私的帮助与关照,让我们在这里的学习、生活更加方便和自由,这是我们家族选择北理工的真正理由。”曾在北理工学习、现就职于巴基斯坦某著名军工企业的伊克拉姆(IkramUlHaq)坦率地说。
伊克拉姆是巴基斯坦一位出色的坦克工程师,也是巴基斯坦第一批赴中国的留学生。1974年,伊克拉姆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过一年的中文,1975年至1979年在天津大学学习无线电专业,自此伊克拉姆与中国结下一生解不开的情缘。
2005年,伊克拉姆所在公司资助他来到北理工留学,师从自动化学院陈杰教授,而他也是陈杰老师的第一位外籍研究生。导师陈杰对这位“巴铁”弟子关怀备至,不仅帮助他克服了诸多困难,还为他的学习创造了不少便利条件,使伊克拉姆顺利完成了在北理工的深造,获得博士学位。“伊克拉姆对中国、对北理工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对他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国际学术的交流与合作表示感谢,希望他能成为北理工精神和文化友好传播的使者。”导师陈杰流露出对伊克拉姆的欣赏与希冀。
伊克拉姆毕业后,又相继推荐自己几个子女来北理工求学。据了解,伊克拉姆大女儿玛丽亚(MariaIkram),2007年至2015年就读于北理工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大女婿阿布杜拉·瓦黑德(AbdulWaheed),2008年至2013年在北理工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二女儿扎维利亚(Javaria·Ikram),2009年到北理工留学,已经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硕士学位,并正在攻读该专业的博士学位,毕业在即;二女婿(SyedHammadHussainShahBokhari),2009年至2013年在北理工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小儿子阿玛尔(AmmarMuhammad),2009年进入北理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学习,现正攻读北理工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回忆起在北理工的学习经历,伊克拉姆二女儿扎维利亚亦对学校的培养感怀备至,“有人问我来中国学习的建议,我就会说你一定要来北京理工大学。我学的是计算机,当时来的第一个月,我就跟老师说我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很多事情都不会做。导师给我提了一些要求,一个月以后拿给导师看,他说你这不都做出来了吗?正是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才树立自信,一步步成长。刚开始发论文的时候,我很盲目的浏览期刊,老师说要发高质量的论文,一定要看A类,B类和C类的期刊。后来,我发了一篇B类,一篇C类。老师还让我出国去意大利参加会议,对我是很大的锻炼。北京理工大学的老师、同学和环境都很好,这是一所我忘不了的大学,也是一段我将铭记终身的学习体验。”
一家六口留学北理,学业有成,让伊克拉姆家族的故事在巴基斯坦被广为传颂,伊克拉姆家也成了北理工的宣传员。近年来,伴随着北理工在巴基斯坦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伊克拉姆还推荐了数名当地优秀学子到北理工求学。目前,北理工也成为中国培养巴基斯坦工学博士最多的学校之一。
据北理工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北理工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重点加强工程类全英文授课专业建设,涵盖了机械、信息、化工领域特色优势专业。目前共有在校留学生近2000余名,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人数占到了70%以上。
故事二:
鲁班工坊——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在泰国落地
文/本报记者解艳华
“这张照片是一个比赛的小案例,你要做一个自动化小车,沿着设计的轨道行驶……”这是郑勇峰为泰国学生讲解能源化工生产线的设计原理的一幕场景。作为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派驻泰国“鲁班工坊”的第十位教师,郑勇峰非常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授课形式也很新颖。
2016年3月,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在泰国大城府建立的“鲁班工坊”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首个职业教育领域的“孔子学院”。一年来,“鲁班工坊”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把优秀职业教育成果输出国门与世界分享。同时,它也正在成为天津职业教育与世界对话、交流的桥梁。
据渤海职院负责人介绍,随着中泰经贸持续升温,中国制造、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成为越来越多泰国企业的选择,而这就意味着当地新培养出的职业技能工人,必须跟得上企业装备更新速度,虽然泰国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国800多所职业技术学校,近两百万名学生,但依然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大城省现在是泰国工业发展最快的地区,现在把天津领先的职业教育经验复制到这里,相信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这对于吸引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投资发展是非常有力的支持,我们也希望能将这里建成像天津一样的职业教育示范区来服务泰国。”谈起合办“鲁班工坊”的初衷,泰国大城省省长布拉雍如此说道。
据了解,经过连续10年的试验区和示范区建设,天津职业教育基础建设和国际化水平得到巨大提升。目前,天津已同2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合作交流项目,搭建了互利双赢的对外合作平台。2013年,天津承担了教育部50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任务,渤海职院承担5个国际化教学标准建设任务,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取得初步成果。
渤海职院的“鲁班工坊”一方面向泰国师生开展自动化生产线、电脑鼠、能力源套件、机器人套件、电动车等工程实践创新项目的培训工作,同时还开展学历教育。
实现师资的国际化,是“鲁班工坊”发展的一个核心要素,渤海职院组建了强大师资团队。参与“鲁班工坊”的教师要具有教学改革的坚实基础、有比较好的外语基础、具备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思想素质过硬,并能够用英语教学。郑勇峰就是其中一员。
19岁的泰国小伙柴维龙说:“我们学习了能力原配件的安装以及软件的程序编写,激发了我们的创造思维,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上课的形式也很新颖,非常易于我们接受新知识,我们也会非常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
机电一体化国际专业是天津渤海职院和泰国大城技术学院在“鲁班工坊”中合作建设的第一个招收泰国留学生的国际专业。20名泰国留学生已于2016年9月进入渤海职院学习。同时,根据留学生具体情况,该校制定了专门的教学计划,即第一阶段,泰国留学生接受为期一年的汉语学习课程,系统地学习汉语知识以及中国文化;第二阶段,泰国留学生在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接受为期一年半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学习,系统地学习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本知识,同时接受工程制图与CAD、传感器技术等专业知识与实训;第三阶段为泰国顶岗实习阶段,泰国留学生将回到泰国,到相关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后,泰国学生可从事机电设备(数控设备、自动生产线等)的安装调试、操作运行、维护维修、技术改造等生产一线工作,将成为熟悉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和中国产品的海外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渤海职院老师说。
据悉,目前,英国“鲁班工坊”即将揭牌,印度、印尼、巴基斯坦、非洲等多地的“鲁班工坊”在建。到2020年,天津要在境外建设10个“鲁班工坊”。
故事三:
用扬琴“带”起一路精彩
文/本报记者张惠娟
“这段时间以来,我和团队几乎用‘连轴转’的节奏,今天的演出可以说是奏响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序曲’,累并幸福着。”5月13日“用音乐理解中国”———“新丝路探索者”乐队中美文化分享之旅音乐会第9场演出结束,全国政协委员、活动的艺术总监刘月宁声音虽略带疲惫,但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这场音乐会,花费了刘月宁不少心血,她既是主演,又是主持人、翻译,将扬琴艺术演绎到极致。
5月2日晚,中美文化分享之旅首场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孔子学院总部及各界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及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创意、监制,旨在用音乐来集中展示国际间艺术家彼此间的默契与尊重。
“‘一带一路’是古老的‘丝路精神’延伸至当代的国际宏大乐章。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虽以‘丝绸’命名,但不仅仅是商业上的往来,还包括文化、宗教及生活方式等多层面的交流。”刘月宁告诉记者,扬琴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一个成果。四千年前,扬琴从伊朗起源,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绵延发展近500年,在中国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体系。而中国的很多乐器也都随着“丝绸之路”传了出去,成为许多国家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中美元首‘庄园会晤’之后,首次在中国展示的中美民间音乐文化的分享之旅’,就是通过中外音乐家的同台演绎,恰又把这件古老的乐器展现在国际舞台上,我觉得这种文化分享很有历史意义。”刘月宁说。
“一带一路”既是经济战略,也是文化战略。近年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抓住这一机遇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三大品牌,即“三巡”(巡演、巡展、巡讲)、国际音乐夏令营和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交流主题论坛。特别是2015年,刘月宁带领音乐孔子学院进行了北美巡演和欧洲巡演,所到之处都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音乐旋风,极大地点燃了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在当下多元文化发展的新时期,作为一名中国音乐家和全国政协委员,我有责任推动中国音乐逐渐走到世界舞台中央,发出中国最美的声音。”自从9岁和扬琴结缘,扬琴在刘月宁的生命里就未曾离开一天。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的30年里,刘月宁躬耕在教学一线,并率领“茉莉花扬琴重奏团”扎扎实实地做了一些事情。成立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音乐孔子学院,一方面借助音乐孔子学院这个平台把中国音乐植入到国外高校里,另外,通过开办国际音乐夏令营,推动中国音乐在外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中传播,让他们感受中国文化,感受中国发展。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刘月宁在履职期间也连续几年为扬琴艺术的海外传播而鼓呼,用扬琴敲出中国音乐的最美和音。“这是一个正面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也是我的责任。”
音乐的发展,需要在继承中创新,需要有新的形式和新的模式支持。刘月宁表示,无论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和音乐孔子学院这两个品牌的创立,都是中国音乐发展到现阶段所衍生出的一种文化产业,她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所以才能发展成现在这样。“我们在做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深深感觉到,只有国家不断强盛,我们才能建立更加强大的文化自信心,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够得到提升。”
刘月宁表示,当前,中国正处于崛起腾飞的重要历史时刻,提升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我们要进一步探索中国音乐国际教育向海外传播的新模式,大力弘扬中国音乐文化在国际主流社会的影响力,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用音乐来提升文化软实力,让扬琴‘带’起一路精彩。”刘月宁满怀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