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依托全国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和8所国内高职院校,在赞比亚先行实施。一年多来,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
戴山(摄影 孟沉)
3月21-22日,2017年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在苏州召开。以下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戴山在会上的典型发言实录:
2015年12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在有色金属行业开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走出去”试点。试点依托全国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和8所国内高职院校,在赞比亚先行实施。一年多来,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明确定位,精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有色金属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和先行行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有色金属行业企业境外投资达到1000亿美元,收购和建成采选矿权益产能超过5000万吨,其中境外雇员约 20万人。但从企业“走出去”实践看,当地员工普遍存在技能水平偏低的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由于当地职业教育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国内职业教育“走出去”,培养认同中国企业文化、掌握中国装备技术的技能人才,为“走出去”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本试点工作坚持以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在赞比亚1.2万名当地员工的职业培训、教育需求为立足点,以促进中赞两国传统友好、教育合作、民心相通为基本原则,发挥职业教育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探索职业教育“走出去”新模式,为职业教育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道路。
二、校企合作,稳步推进试点各项工作
为做好试点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首批试点项目学校的通知》,明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8家高职院校为试点院校,依托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在赞企业,共同推进职业教育“走出去”。去年,我们首先摸清当地员工教育培训需求,考察现有软硬件条件,研究相关政策,完善工作方案。然后,各试点院校派出了21名教师赴赞进行适应性训练和员工培训,成功开展了5个工种、6个班,近100名员工的技能培训,获得了中资企业和赞方员工的高度评价,展示了中国职业教育的风采,在当地赢得好口碑,在其他“走出去”的企业中也引起了很大反响。从实践中看,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教育“走出去”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三、围绕难点,研究政策突破和路径探索
在缺乏比较成熟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渠道的情况下,积极争取现有渠道支持,加强与有关方面沟通,主动提出政策建议,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按照“聚合优势、众筹众扶”的思路,在项目推动上,积极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一带一路”行动;在师资准备上,充分发挥各学院的专业优势,选派高水平教师;在硬件条件的保障上,发挥包括社会在内的各方面的积极性。经过1年的试点工作,我们初步做到了两个“基本摸清楚”:一是基本摸清楚了在赞比亚开展培训所需条件和准备,二是基本摸清楚了需要探索和完善的政策领域。
四、巩固成果,继续做好试点工作
3月10日,我们在北京召开了试点工作阶段总结会,总结了前期工作经验,梳理问题难点,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积极争取各部委及地方支持政策。二是争取对外援助项目,在赞比亚建设能力学院,开展教学活动。三是继续开展各项技能培训,举办赞方员工技能竞赛,建立培训制度和技能提升激励机制。四是加强在政策支持、资金筹措、教学实践和文化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职业教育“走出去”新模式,为以后职业教育“走出去”提供可借鉴的样板,更好地助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服务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战略。
下一阶段,协会将进一步组织协调好各参与单位,深入实施好试点工作,为职业教育助力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