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先后走访所在地区的多所中职学校,通过听课、座谈等方式了解各学校的办学情况。
最近,笔者先后走访所在地区的多所中职学校,通过听课、座谈等方式了解各学校的办学情况。其间,一个现象让笔者产生了担忧,那就是教育者尤其是教师对中职生培养目标的错位,如中职学校介绍办学成效时,都是重点介绍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升学梦想,且以最高分、升一本为豪,还总结出对口升学考试试题相对容易、录取院校好、录取分数低等经验,对就业和高职升学则闭口不谈。
中职毕业生有着广阔的就业市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在不断拓宽中职生的继续学习发展通道,中职学校为什么在升学和就业两个目标中想方设法让学生选择升学甚至要实现100%?这其实是教育者的偏见,是对中职教育规律的不尊重,是教育者受传统教育、普高教育经验影响,形成的对待中职生、中职教育的狭隘理解和怠慢。
普高生擅长书本知识的学习,习惯听从老师父母的教导;中职生更擅长探究实践,喜欢按自己的主意做事。过去,长期在不适合自己的学习情境中学习,难免养成中职生不良的个性行为特征。如今,中职生在允许其自己决策的条件下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场”,而教师仍拘泥于普高生的目标、标准,不仅不利于调动中职生学习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容易导致师生冲突,产生新的厌学情绪,还可能造成中职生性格持续不良,贻误中职生人生走向。
中职生是文化课学习或应试教育的弱者,教师不应该用最高分、一本生触及中职生痛处,使他们更加消沉;考取高职更符合中职生的实际,教师应赏识并鼓励学生考取对口高职、对口专业,让中职生体验技能学习的成功;教师应宽容学生、暗含期待,给学生以人生哲理、职业文化启迪,更符合中职生的发展需求;教师不应只关注分数,而用中职生的作品、产品、创意、责任担当、积极性格等来评价他们,这样做更具有深刻的行为评价意义。在座谈中笔者还了解到,10%左右不想升学的学生就业意志坚定,他们甚至有着创业的准备,教师应接受他们的就业意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职业需求。
长期让偏见主导师生、教育者的行为,也直接误导教师、学校的供给侧服务与创建,导致中职学校的发展缓慢或停滞。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一些中职学校有的专业还在沿用20世纪90年代编写的教材;中职学校缺乏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制度导向;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教师匹配、教学安排明显倾向升学;中职学校还在沿用普通高中的评价考核激励方式。其实,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正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契机,然而这些问题都因为教育者本身的偏见被当作理所当然,并广泛流行于中职学校,造成中职学校虽然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但学校本身缺乏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教育,相对普高教育的单一文化(文化课)教育,中职教育是单一文化基础上的多文化多风格(专业、职业、行业、企业、地方、民族、社区等)教育。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实施、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都需要适应中职教育的文化风格差异,体现更为贴切、丰富、坚实的素质文化包容与张扬。
普高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在于完成一致性任务,中职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在于完成多样化服务,中职学校建设的特色在于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学生发展需求的适应。中职教育的办学目标要求教育者必须尊重中职教育基本规律,放弃普通教育、普通学校的偏见,树立职业教育的质量意识、经营意识,全面落实中职学校就业和升学的双重培养目标,让中职生在这里更好地成长成才,让中职学校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作者系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