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教育报 >

走出职业院校礼仪教学的三大误区

2017-04-11 10:30:32 张建宏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知礼通天下,达礼走天下”。我国自古就是礼仪教育之邦,尤其对于培养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基本劳动者的职业院校而言,很多的专业学习都应从礼仪学习开始。

  “知礼通天下,达礼走天下”。我国自古就是礼仪教育之邦,尤其对于培养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基本劳动者的职业院校而言,很多的专业学习都应从礼仪学习开始。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多数专业都开设了礼仪课程,但结合笔者日常教学和交流的经验,审视当前礼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存在三大误区:

 
  误区一:重“洋”轻“中”。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中外文化的融合是必然趋势,学习借鉴西方的礼仪文化也日益成为一种时尚,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全盘西化或盲目模仿西方礼仪的样式。礼仪作为文化形态的象征与体现,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这种潜藏在礼仪形式深处的文明因素,决定了不同国家的礼仪具有很大的差别,并且由这种差别产生的鸿沟是不能单纯地通过形式的模仿而跨越的。在目前礼仪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内容“西化”问题,容易给学生带来观念上的误导。
 
  误区二:重“仪”轻“礼”。
 
  从礼仪的内在结构来看,它包括“礼”和“仪”两个基本方面。其中,“礼”是精神内核,是思想基础,“仪”是行为表现,是外在形式,两者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是根本性的,是起决定作用的,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起配合作用。因此,相对“仪”而言,“礼”是最重要的。然而,我们却经常将礼仪教学形式化,把其变成一种简单的动作和表情的演练,比如教人微笑露几颗牙齿。这可能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导向,似乎礼仪只是一系列优雅的动作表情组合和漂亮的外表着装,这对于准确掌握礼仪的内涵,正确应用礼仪知识必将产生不良影响。
 
  误区三:重“知”轻“行”。
 
  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进行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如果把礼仪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是行不通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学习礼仪,知道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就应该付诸行动,按礼仪的规范、要求去做。如果学习了礼仪之后,掌握了有关礼仪知识,并且也会实际操作,但就是不愿身体力行,学的是一套,而实际做的则是另一套,这样的礼仪教学肯定是不成功的。
 
  针对以上误区,笔者所在学院的礼仪教学团队经过实践探索,提出并践行了以下三条优化策略,提升了礼仪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强化传统礼仪文化的教学。“礼”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世界上每个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我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也因此形成了完善的礼仪制度,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美国学者亚瑟·亨·史密斯说:“即使是对中国人具有过分偏见的批评家,他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已经把礼貌升华到一个完美的高度,这是西方人所不知道的、且未曾体验的、想不到甚至几乎不可想象的高度。”传统礼仪是一种长期积淀的民族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其中既有落后的因素也有进步的因素。在礼仪教学中,我们立足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传统的礼仪道德,继承精华,去其糟粕。当然,当今世界已进入“地球村”时代,世界各国人民间的交往空前活跃,在相互往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现代的、国际性的礼仪,所以礼仪教学还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为此,我们将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在讲清楚传统礼仪的思想内涵及其精髓的基础上,精选出一些现代礼仪规范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二,使学生了解礼仪文化的内涵。礼仪教学如果只是单纯地传授礼仪规范知识和训练礼仪操作规范,可能会在课堂上收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上,学生学的只是些没有“心法”的“空招式”,不能做到触类旁通,达不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而且,随着课程的结束和时间的推移,学生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和督促,其言行举止极有可能会回复到学习礼仪之前的状态。因此,我们在礼仪教学时,着力挖掘出礼仪规则背后深刻的礼仪文化底蕴,使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即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与演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掌握礼仪的规律,透彻了解蕴含在礼仪形式背后的人伦道德、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内涵及礼仪的“真、善、美”。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复杂多变的各种实际情境中,始终保持一种应付自如的礼仪风范。
 
  第三,实行讲练结合的教学法。礼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学生在掌握礼仪常识后,必须进行一些操作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先对礼仪知识进行综合阐述,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亲身示范等方式展示标准礼仪,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具体礼节规范的训练。除了日常的礼仪教学,我们还专门设立了专业礼仪训练实践周,新生入学后不久,即接受一至两周的职业礼仪的集中训练。礼仪学习不但要使人们形成对礼仪的认知,而且要求实现礼仪行为上的自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陶冶、磨炼、学习和实践。因此,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交往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对别人、对组织的各种关系中,认识自己的哪些行为是符合礼仪规范要求的,哪些行为是不符合礼仪规范要求的,从而克服自己的“非礼”行为,培养自己的礼仪品质。

(作者:张建宏,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