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重视学生崇尚劳动精神的培养。同时,劳动意识也是中职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平心而论,绝大多数中职生不是因为热爱劳动才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而是中考后的无奈选择,需要对他们进行劳动意识教育。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培育中职生的劳动意识,需从“四个维度”入手。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重视学生崇尚劳动精神的培养。同时,劳动意识也是中职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平心而论,绝大多数中职生不是因为热爱劳动才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而是中考后的无奈选择,需要对他们进行劳动意识教育。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培育中职生的劳动意识,需从“四个维度”入手。
一是从荣辱观入手培育中职生的劳动意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劳动是人的生命运动的过程,一个人不是为了生存而被迫劳动,而是在劳动中生存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谆谆教导“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让中职生自觉接受“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的洗礼,主动回应“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的呼唤,紧紧抓住人生出彩的机会,树立劳动意识,随时准备通过诚实劳动铸就生命里的一切辉煌。要让学生认识到无论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要诚实合法劳动就是有尊严的、光荣的,而坐享其成、好逸恶劳则是有失人格尊严的、可耻的;体悟到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是一个人无法选择的,未成年时,家庭富裕不是你的功劳,家庭贫穷不是你的错,但成年后,不思进取、坐吃山空是自己的耻辱,安于贫穷就是自己的无能。
二是从自立观入手培育中职生的劳动意识。社会学理论认为自致性而非先赋性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重要标志,每一代都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求生存、谋发展,要做到自立,即“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从一定的角度来看,自立是我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价值导向之一,实现教育公平、改革高考制度、规范用人机制、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措施,都旨在减少或消除先赋性因素的影响,体现自致性因素,蕴含着自立理念。传统上,我国的家长把供子女包括成年子女上学甚至成家立业看作是自己的义务,子女包括成年子女把花父母的钱也看作天经地义的事,甚至结婚、买房等绝大多数由父母买单,但这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冲突,应当扬弃。自食其力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把其作为教育的一个目标来对待并没有深入人心。我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自立教育,中职生的自立意识更需加强。让中职生完全自立,一时难以实现,但至少要让他们有自立观念。学生时代虽然做不到自立,但花父母的钱应精打细算,不奢侈、不浪费;走向社会后要自己养活自己、实现自立,孝敬父母、赡养老人。要自立,就要劳动,劳动是自立的必由之路。因此,立足自立教育,培养劳动观念,是培养中职生劳动意识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三是从人才观入手培育中职生的劳动意识。《中华词典》里说“人才是指品德才能兼优的人,有特长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是什么都要学、都要会,而是基于个性基础上的和谐发展,在做人方面不另立标准、降低要求,但在认知、能力等方面有种类之分、层次区别。人才不是全才、不是全能。一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拥有所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特长,就能立足社会,就能从事相应的劳动,就能成为人才。要着力引导学生走出只有脑力劳动者才是人才的误区,走出只有高文凭才是人才的误区,走出只有上学术性大学甚至只有上名牌大学才是人才的误区,树立职校生也能成才成功的自信。教育中要关注学生个性,基于个性培养人才。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是不是人才”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是需要在劳动中加以证明的。一个人自认为是人才,但不从事任何劳动,从事不了任何劳动,那就不是人才。
四是从就业观入手培育中职生的劳动意识。一个人要劳动就必须依托一定的职业。要让学生认识到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诚实合法劳动就是就业,不是只有成为一个“单位人”“体制内人”才算就业,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单位人”“体制内人”将淡出社会。让学生认识到人的个性有种类之分,能力有大小之别,但人格都是平等的;劳动有分工,职业有类别,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同的职业对人的个性有不同的要求,一个人只有从事与自己个性相适应的职业才是和谐的、幸福的。因此,要基于学生的年龄阶段和个性,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开展人生生涯规划指导,强化劳动意识,奠定其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基础。(作者吕斌,系甘肃省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