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教育报 >

职业教育“走出去”还有哪些“坎”

2017-04-12 10:36:40 《中国教育报》 记者 李丹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近几年,中央对职业教育做好对外开放、主动服务产业和企业“走出去”作出了一系列部署。

  近几年,中央对职业教育做好对外开放、主动服务产业和企业“走出去”作出了一系列部署。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2016年,中央印发的《关于新时期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配合企业“走出去”,多方筹措境外办学经费,共建海外院校、特色专业、培训机构,为当地和我国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为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有色金属海外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2015年12月,教育部批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依托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驻赞比亚企业开展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这是教育部发文推动、产教部门联合实施的第一个校企协同“走出去”试点,是对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中非产能合作和教育人文合作战略的落实,也是职业教育对接国家战略、增强服务支撑力的一个探索。如今,经过一年多的试点,职业教育“走出去”取得了哪些成果?还有哪些“坎”要过?在近日举行的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工作阶段总结会上,来自教育部、商务部、外交部、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和各试点参与院校、机构、企业的代表一起,展开了激烈的研讨。
 
  试点工作开局良好,成效显著
 
  试点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梁赤民在试点工作汇报中介绍说,一年多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全国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各试点院校协同联动、精心组织,与教育部、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保持密切沟通,有效保障了试点工作在正确的方向上顺利推进,在服务与需求上精准对接。
 
  2016年10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试点院校的首批21名教师奔赴赞比亚,开始为期3个月的学习和工作,主要完成了三个任务:一是强化英语学习,提高教学能力;二是深入企业社会,开展实地调研;三是为驻赞企业本地员工开展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试点组建了校企一体的跨校专业教学团队,围绕企业需求和员工特点,开发适合的教学资源、教材、课程,团队式进行授课,确保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年多来,试点项目共在赞比亚举办仪表工等5个工种的员工技能培训班,100多名赞方员工参加培训,获得了中资企业和赞方员工的高度评价,展示了中国职业教育的风采。同时,以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为主体,积极申请设立以工业汉语教学为目标的孔子学院,将汉语教学纳入员工培训及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申请对外汉语教学资质。
 
  对此,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表示:“可以说,试点工作开局良好,成效显著,为推进后续工作积累了经验、创造了好环境。”
 
  顶层设计和协调政策亟须加强
 
  “虽然试点工作前期进展顺利,但按方案要求,下一步将全面开展员工培训,筹备学院建设和学历教育等,这将面临着几方面的困难”。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范顺科指出,试点工作不仅承担着职业教育“走出去”,提升企业海外员工素质,带动国内职业院校改革,而且涉及国有企业改革、探索援外事业新模式、赋予汉语教学推广新内涵等方面,道路是崭新的,模式也是属于创新的,有许多政策需要突破,这不仅需要教育部的支持,还需要其他部委的支持,如何协调好支持政策的落实是将面临的困难。
 
  此外,目前各试点院校工作积极性虽然很高,但是由于对试点工作认识不同,以及各省教育厅的支持力度不同,参与力度也有所不同,范顺科表示,还存在部分院校主动争取支持的力度不够、部分院校尚未将试点列入学校发展规划、派驻教师能力不足等困难。
 
  与会的试点院校代表也纷纷结合自身经验,就此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建议。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宝财介绍说,该校去年就被确定为试点院校之一,也精心挑选了8名教师提前培训,但最终却没能派出一名教师,“主要是手续问题,省外事局出国指标有限,仅以行协的名义不好申请到批复。所以建议能不能由国家几部委联合就此发个文,以便于各试点院校能更好地寻求到当地行政部门的支持。”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去年派出的3名教师均未成家,但也都到了该成家的年纪,“年轻教师有顾虑,老教师相对语言水平较差,后续的教师派出该如何来安排?”该校党委书记刘敏指出,希望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只要有了具体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清单,再困难我们也能克服”。
 
  经费及长效机制尚待落实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试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重中之重是经费上的支持与保障。”范顺科介绍说,试点工作的前期,资金多由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和参与的职业院校垫付,设备由厂商捐赠,这不是长久之计,下一阶段的工作,也是攻坚阶段,更迫切需要解决经费上的困难。
 
  “希望各参与单位积极寻求有效渠道,解决好经费的保障问题。”梁赤民也在试点工作汇报中呼吁,落实经费仍是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下一阶段工作需要的经费分为两部分,一是即将开办的能力建设学院的建设经费,这需要国家财政上支持;二是后续运营经费,主要指试点项目驻赞工作人员开支和能力建设学院管理经费,这需要各教育省厅落实对参与院校的经费支持。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梁惠明算了一笔帐:包括工资、住宿、吃饭等在内,学校派出3名教师3个月的支出一共就得50万元人民币左右,“这还没算上津贴,所以要建立长效机制,只靠热情坚持过了‘十三五’,到‘十四五’怎么办?”
 
  对此,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副总经理丁跃华建议,除了要盘活现有政策、资金渠道,保证对试点的经费、设备、师资、技术等持续投入,还要积极探索和发现其他支持方式和渠道,特别是社会力量的投入。比如,即将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非合作基金、中国—东盟合作基金、独联体合作基金等,数额巨大、用途广泛,可以通过这些渠道争取资金支持。此外,国家对“走出去”的企业都有经费支持,可以考虑从这些企业中争取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同时,国家在实施“软实力”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经费投入,如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广电部门对外宣传、文化部对外巡演等,也可以考虑从这些经费中争取支持。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也表示,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探索构建“走出去”的政策保障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同时,教育部也会在自身渠道内,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比如,利用“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国别双边项目、专项奖学金项目、支持地方奖学金项目,以及“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的实施等,积极支持试点项目的开展。(中国教育报记者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