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中间的瑞士,是一个地处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土地面积为8 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重庆市;人口不到800万,不及北京的一半。正是这样一个自然资源贫瘠、人口不多的西欧小国,却从2009年以来,在《全球竞争力》报告中,连续8年被评为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逾8万美元,在全世界位居前三名,远超英、美等国;青年人失业率仅为3%左右,远远低于欧盟20%的平均水平。
瑞士本土没有一块铁矿石,却生产出有超高附加值的瑞士军刀和手表;没有一株可可树,瑞士的巧克力却香飘世界
位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中间的瑞士,是一个地处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土地面积为8.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重庆市;人口不到800万,不及北京的一半。正是这样一个自然资源贫瘠、人口不多的西欧小国,却从2009年以来,在《全球竞争力》报告中,连续8年被评为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逾8万美元,在全世界位居前三名,远超英、美等国;青年人失业率仅为3%左右,远远低于欧盟20%的平均水平。
瑞士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归功于高附加值的“瑞士制造”。瑞士本土没有一块铁矿石,却生产出了有超高附加值的瑞士军刀、瑞士手表;没有一株可可树,瑞士的雀巢巧克力却香飘世界。而支撑“瑞士制造”的正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瑞士人不追求高学历,初中毕业后,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占2/3。为什么职业教育在瑞士受到如此青睐?瑞士职业教育又是如何培养人才的?笔者在此分析、探求瑞士职业教育成功的奥秘。
职业概念从家庭教育开始
瑞士从学校到社会都十分重视职业启蒙教育和职业指导。瑞士鼓励父母带子女去体验他们的工作;家庭教育中父母更重视孩子的生活技能教育。从小学开始,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并实施职业启蒙教育,二年级开设各种手工课;七年级开设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各类职业;八年级带领学生去企业体验学徒工作;九年级指导学生选择学徒岗位。如果学生在初中毕业后还未确定职业方向,可以进入普通中学或职业中学试读一段时间。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考核参加职业教育或培训项目。系统化和校内外配合的职业生涯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发展之路,顺利实现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过渡。
瑞士教育体系从初中后开始分流,2/3的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教育,1/3选择普通教育。但是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以后也可以回到普通教育;选择普通教育的学生也可以重新选择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到高等职业教育也是畅通的。
瑞士中等职业教育有两年制、三年制和四年制,学生完成两年制的职业教育后,通过考试获得由各州颁发的联邦资格证书;大多数学生选择三到四年制职业教育,通过联邦职业教育培训文凭考试,获得联邦职业教育培训文凭后可以就业,也可以参加全国专业资格考试,或进入专科学院学习,获得联邦专业教育培训文凭(相当于专科层次文凭);还可以通过联邦职业学士(FVB)资格考试,通过考试后进入应用科学大学。
职业院校的学生如果想进入普通大学,可以参加大学能力测试,通过者进入州立大学或联邦理工学院学习。瑞士最著名的联邦理工学院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世界大学排名第24位。此外,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后可进入高职学习,或进入基础职业教育学习,也可以经过一定时间的实习,进入应用科技大学学习。
瑞士能实现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衔接、贯通,依靠的是瑞士的资格证书制度,瑞士“国家资格框架”对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中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这也实现了教育与劳动市场之间的沟通。
风险防范解企业后顾之忧
瑞士学徒制起源于19世纪,现在已经形成联邦、地方州政府和相关机构三方协作,企业、学校和培训中心共同协商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学徒制是中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很多时候人们直接将中等职业教育与学徒培训等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也被称为学徒。
职业学校提供职业指导和帮助,教授本行业理论知识;企业提供实习场所,有专门的师傅负责技能的教学和培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一般来说,想选择职业教育的初中毕业生,首先要向学徒培训企业提交申请,学生与企业达成一致意见后,再报备相关政府管理机构、签署学徒合约,然后进入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企业学习和学校学习时间安排由校企协商决定。学徒的考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分值各占一半。
瑞士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包括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训人员和培训机构培训人员,他们是有五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和传统学校教授。2004年的《瑞士联邦职业教育法》对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和在职培训做出规定,入职者不但须具备相应的文凭还须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是“双师型”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要求。教师每年必须参加培训,完成指定课程,获得相应证书,保证教师跟上技术更新步伐。
此外,很多学校包括培训中心,均有自己的研究机构或合作的研究所,研究人员也承担对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教学和学习可以折合成研究人员的工作量和学生的学分。这种以科研为引领的教学与学习,不但服务于企业的技术更新,也促进学校的教学与研究。
瑞士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双轨制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然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最大风险是培养的学徒去其他企业就业,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偷猎的外部性风险”。大型企业是学徒们心仪的未来雇主,大型企业培养的学徒大多会留下来,不存在人才流失的风险,这一风险主要存在于中小企业。
为防范这一风险,保障中小企业利益,瑞士《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实行职业教育基金制度,目的是让行业内所有企业共同分担职教费用,也就是说无论企业是否参与学徒培训,所有企业要向行业支付培训费用。职业教育基金用于本行业的教育培训,并对参与学徒培训的企业提供经济补偿与资助。大型企业需要承担学徒培训费用,并支付学徒工资,同时也获得收益。行业培训中心为中小企业培训学徒,培训经费来源于企业缴纳的学徒培训费和地方州政府拨款,形成风险由行业内企业共同承担的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参与学徒培训企业的利益。
文化观念重职业技术发展
“一个健全的人必须掌握一技之长,并获得一份工作”,瑞士人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瑞士教育和科研国务秘书莫洛·德拉布朗乔也在访谈中毫不犹豫地表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工作,而不是学习本身。”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形成了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包括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规范和风俗习惯等。瑞士受德语文化圈影响、企业以与职业学校合作为荣和瑞士人务实的人才观等这些文化因素,为瑞士职业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受到这些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职业教育受到瑞士人的青睐”这一现象变成一种习惯,习惯久了就成为自然的选择。
德语是瑞士的官方语言,2/3的瑞士居民使用德语,另外两种官方语言是法语和意大利语。德语文化圈国家历来有崇尚技艺的传统观念。德语中有句谚语——“手艺能从土壤中获得黄金”。
瑞士企业以承担职业教育为荣,瑞士有30%的企业提供职业教育培训。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一定是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不但能获得税收减免和补助,还能获得廉价劳动力,从学徒制培训中获利。因此,企业很乐意与职业学校合作。
企业为学生培训提供岗位和学徒津贴,与学校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学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参与研发、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等,形成校企良性互动。很多企业的工程师还以能去职业学校任教为荣,有些人会根据企业和学校的要求,合理规划自己的工作时间,几个月在学校,几个月在企业。
瑞士企业用人标准是“够用就好”,人才评价标准与学历无关,没有高学历浪费现象。只要经过严格的职业培训,有一技之长,符合岗位要求的都是人才。
瑞士人认为,“职业无高低贵贱”,技术人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比较高。瑞士学徒进入企业后就能领到企业发放的补助,及早实现自给自足。与普通大学毕业生相比,学徒进入职场早、工龄长,发展前景并不比普通大学毕业生差。
因此,瑞士人不“迷信”上大学,青年人中有普通大学文凭的仅为20%。这种务实的人才观成就了瑞士职业教育的成功和高品质的“瑞士制造”。
(作者佛朝晖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