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教育报 >

专业建设亟须规范,培养规模不宜扩大

2017-09-05 12:56:40 中国教育报 翟帆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容量已经达到约26万台,但当年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只有165人,工业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与人才紧缺已经形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




 
  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容量已经达到约26万台,但当年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只有165人,工业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与人才紧缺已经形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
 
  但是,由全国机械行指委智能制造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却显示,最近3年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开设增长较快,2017年预计将有300多所学校开设。行指委提醒,高职院校不能盲目扩大招生,若能保持目前300所学校的招生规模,每年培养大约3.3万毕业生,到2025年,毕业生总量将达到25.03万,与市场需求差距不大,形成适当的需求落差,更便于专业的整体发展。
 
  产业对高职人才需求快速增长
 
  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指出,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达到80万台;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26万台,保有量达到180万台。
 
  为了解产业的人才需求,受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在机械行指委智能制造技术专指委主任委员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牵头组织下,11所高职院校、6家行业龙头企业共35名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对84家企业、82所高职院校及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进行了深入调研。
 
  课题组调研了4家国产和3家国外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类企业,了解到在本体制造类企业,高职人才与工业机器人产量比例(人机比)为1∶47,由此计算出从2016年到2025年本体制造业人才需求,如2020年为0.17万人,2025年为0.41万人。
 
  在12家工业机器人集成类企业课题组了解到,高职人才与集成工业机器人比例约为1∶4。到2020年预计需要高职人才2.04万人,2025年预计需要4.79万人。
 
  课题组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类企业人才需求差距较大。根据国际惯例,应用类企业可分为汽车行业、3C行业、其他行业三大类,汽车行业人机比为1∶9,3C行业人机比是1∶6,其他行业人机比是1∶3.5。
 
  根据以上预测的结果,课题组计算出工业机器人产业高职人才总需求(见图1),到2020年,需要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为9.57万;2025年需要高职人才26.18万。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期为2020年到2025年之间。
 
  高职专业建设缺乏有效指导和科学规范
 
  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3年以来,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纷纷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由2012年的1所高职院校开设,迅速发展为2016年的238所高职院校(见图2)。
 
  课题组对全国仅有的100多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研,9%的学生从事系统方案设计,63%的学生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由于学生刚毕业不久,主要工作是产品安装调试。根据现场调研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未来两年,毕业生的主要工作是在系统方案设计和产品安装调试。
 
  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定位于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同时培养技术销售和本体系统安装调试人员。几乎每所学校都开设了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安装调试维护、系统集成、PLC等主干课程,但也有不少学校将单片机技术课程作为主干课程,与该专业培养目标不是很符合,目前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很难支撑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人才的培养。由于工业机器人专业是新兴专业,师资队伍严重缺乏,调研的82所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都是相关专业通过自学、参加技能大赛、合作开展实验室建设、外出培训等形式培养出来的,一些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工业机器人集成技术,学校老师很难驾驭,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一些学校邀请企业专家来授课。在这些高职院校中,有23.17%的学校没有建设专门的工业机器人实训室;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实验室的投入较大,27%以上的学校投入在500万元至1000万元,有27%的学校投入甚至超过1000万元。
 
  院校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吻合度不高
 
  通过调研了解到,工业机器人产业的人才需求主体为集成企业的工作站系统集成人员和应用企业的工作站运行维护人员,集成人员又分为电气系统相关设计工作与机械系统设计相关工作。目前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80%以上为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51%左右定位在工作站系统方案设计与仿真、工作站电气系统设计,人才培养定位与行业人才岗位需求总体符合。
 
  根据《〈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8年以前,工业机器人产业属于人才紧缺阶段:2018年,市场需要4.87万高职人才,而高职院校只能培养出1.93万毕业生。根据目前各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来看,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别有9所、45所、238所学校招生,2017年将达到300多所。如果保持这个规模,每年将培养3.3万左右毕业生,到2020年,毕业生总量将达到8.53万人左右,而我国市场约需要9.57万的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所以人才需求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到2020年后,工业机器人产业还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市场共需要26.18万高职人才。课题组建议高职专业招生规模维持在300所左右,不能增加,如果达到350所,每年将培养高职学生3.5万多人,易造成人才过剩。(见图3)
 
  从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区域来看,长三角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主,珠三角以广东为主,环渤海以北京、沈阳、哈尔滨等为主,中西部以芜湖、武汉、长沙为主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从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开设的情况来看,在2016年238所开设此专业的高职院校中,长三角占13%、珠三角占8%、环渤海占21%,而中西部地区占58%,可见院校布局与产业布局吻合度不高,特别是工业机器人占有量最多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开设的学校数量太少。
 
  政校企各司其职紧密合作
 
  通过调研,课题组对政府行政部门、高职院校和工业机器人企业分别提出建议。
 
  建议政府行政部门要引导高职院校适当增加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招生数量,但不能盲目扩大规模,同时规范专业教学标准,尽快制定职业技能标准。
 
  高职院校要根据地方产业情况确定自己的专业招生规模;要准确定位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以企业真实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为指导,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建设工业机器人专业实验室;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加深与工业机器人企业合作。
 
  对于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课题组建议制造企业要加大与高职院校共建实验室的力度,培养出更多的国产机器人的潜在客户,占有更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集成企业要加大与高职院校深度的技术合作,提供更多的典型工业机器人应用方案,培养出更多的工业机器人集成人才;应用企业要提前介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缩短学生适应工业机器人应用岗位的时间,有效减少企业人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