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媒体职教 > 中国教育报 >

王姬:“无证时代”职业学校技能评价如何转型

2017-11-21 10:15:00 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职业资格作为人才评价方式,搭建了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职业发展的通道。为此,很多职业学校实行“双证书”制度,即将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捆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考取所在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领取毕业证书。这一度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在各地推广实施。

  职业资格作为人才评价方式,搭建了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职业发展的通道。为此,很多职业学校实行“双证书”制度,即将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捆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考取所在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领取毕业证书。这一度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在各地推广实施。

 
  从本质上来说,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证明。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不少职业资格证书逐渐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一些原来需要特殊培训和严格考试才能取得的资格,现在已经变成了正在消失的岗位或大众化的技能;一些职业资格“含金量”较低,参加培训和鉴定的人员支付费用取得证书却没有实际效用。更成问题的是,由于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职业资格考试往往成为某些部门和个人手中一块充满诱惑力的“唐僧肉”,甚至成为简政放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因此,从2013年到2017年的4年间,人社部门连续7批集中取消了434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削减比例达70%以上。
 
  调研中发现,某些学校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列入了削减范围内,面临无证可考的窘境,就规定学生必须考取相近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继续维持“双证书”。于是出现了旅游类专业的学生不管是学餐厅服务还是客房服务,都一窝蜂地去考茶艺师的场景,因为前两个职业资格证书被削减了,茶艺师的还保留着。且不说社会是不是需要这么多茶艺师,面对新形势,职业学校的管理者是不是也要与时俱进,顺应形势,不要固守用职业资格方式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死死抱着“双证书”不撒手。
 
  如果说以前还有职业资格证书能让职业学校在技能评价上“偷偷懒”,反正最后都以能不能考取证书为准,那么现在新形势逼得我们不得不对技能评价进行转型思考。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是否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能否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人,不是一张职业资格证书决定的。在技能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其实企业不需要样样精通的全才,需要的是一技之长的专才,在一专的基础上再具备其他技能的基本能力。这就需要职业学校改变以往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一个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
 
  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工业产品设计专业为例,这是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学校将考核制度创新为项目考核制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专业技能考核体系,采用将阶段目标考核与学分制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子项目的阶段考核均参考行业、企业技能的执行标准进行,大的项目制作考核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考核评价。通过多元的考核方式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并邀请行业相关专家制定项目考核的要求和标准,以确保课程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每学期按能力培养项目的考核标准进行能力考核,考核合格后,可以取得相应的行业认证证书和学校颁发的技能级别证书,逐步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双考核体系。
 
  具体到每一门课程的评价也需要创新评价方式。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过于注重考试结果,不能综合反映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包含终结性评价,还应包含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考查,以学习周为单位,每周有学习项目考核、阶段有课程单元考核、总结阶段有项目成果展示。如在“三维实体造型”课程中,笔者所在学校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对于上交的项目作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首先是学生自我评价,然后是生生互评,在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再是教师的评价,最后总结阶段的项目成果展示则邀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共同参与评价。各类技能竞赛和展示可以为课程加上附加分,经几轮评价课程合格后,核发相应的学分。
 
  “无证时代”的到来,让我们重新审视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的评价机制,职业学校要汲取原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中的合理元素,结合新形势、新需求,制定出既科学、合理,又能反映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制度,实现职业学校技能评价的顺利转型。
 
  (作者单位: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