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数量明显下降、人口结构老龄化迅速演进、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如何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真正推动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在这方面,职业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和义不容辞的职责,需要职业院校牢牢把握发展契机,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推动“人才红利”得以更快、更多地释放。
我国劳动力数量明显下降、人口结构老龄化迅速演进、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如何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真正推动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在这方面,职业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和义不容辞的职责,需要职业院校牢牢把握发展契机,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推动“人才红利”得以更快、更多地释放。
创造人才红利,职业教育要特别重视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是对职业的尊重、对岗位的坚守、对细节的打磨、对极致的追求,是一丝不苟的认真、心无旁骛的淡定。职业院校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渗透到技能培养和知识学习的每一个环节,融入学生的血液中;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认真思考、认真训练,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热情、热爱、热心,使学生时时、处处、事事严格执行企业规范和职业标准;通过细节教育和细节养成,培养学生的细节意识、职业认同、职业精神,形成“止于至善”的行为习惯;通过各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培养、激励学生形成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培育有职业理想、有职业责任、有职业使命的现代工匠。
创造人才红利,职业教育要特别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不是“育技”,更不是“制器”。职业院校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分突出技术培养,忽视和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状况,把教育重点转移到综合素质提升上来,以人文精神培育,增加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学生人生的厚度;坚持立德树人,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推进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深入挖掘、充分发挥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创造人才红利,职业教育要特别重视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职业院校要认真、科学、严肃、辩证地分析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关系,改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单纯的课程化、过度的基地化”倾向;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改革和课程设计上突出创新教育,养成学生的创新人格,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创新教育打造更高层次的创业教育;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向日常教学和专业技术技能培养渗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深度融合,积极构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日常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一体化”教育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从“教学”走向“教育”、从“基地”走向“社会”,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只有把工匠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作为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予以重点培养,职业教育才能更加精准地推动“人才红利”形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职业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