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一个班,集实训车间、课堂、办公室于一身,也被称为“胡格班”。作为“胡格班”的第一届学生,李鹏已在这里待了3年。
“胡格班”的学生对零件加工质量进行相互检测。瞿俊/摄
李鹏所在的学校,有个特殊的教室。
教室宽大亮堂,约有1000平方米,北侧10台车床、10台铣床各分两列排开,加之主钻区、划线台、钳工区,占去了室内大半的面积;南侧整齐地放着7张大课桌,通常六七人围坐一桌来上理论课,与老师们的办公室只有一面玻璃墙之隔。
这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一个班,集实训车间、课堂、办公室于一身,也被称为“胡格班”。作为“胡格班”的第一届学生,李鹏已在这里待了3年。
这3年是忙碌的3年。李鹏每周3天进行实训,两天学习理论课,课堂上罕见逃课、睡觉或玩手机者。有时周末,李鹏和同学仍在车间捣弄着零件。
毫无疑问,这是李鹏一生中重要的3年。他说,虽然我们是高职生,但我们学到的并不比本科生少。
今年的毕业季,“胡格班”的37位同学也各自奔赴工作岗位,李鹏目前已回到了兰州老家工作。
李鹏是被兰州一家国企录用,每月能拿5000元左右的工资,且“买了套比市场价便宜些的单位房”,“下午没事儿时就爱去看看书学些新东西”,他说这是在学校养成的习惯。
据了解,李鹏所在的“胡格班”中,3位毕业生进入了国企,21位同学被外企录用,其他或在民企,或继续攻读本科。从已入职同学的岗位来看,基本上都从事着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胡格班”是什么班
但在2014年9月,李鹏刚入学不久就曾想退学。
那时的常州,暑气未消,让来自兰州的李鹏“热到难以忍受”。但比气候更糟糕的是每天的无所事事。“当时‘胡格班’教室还未建好,刚入学的第一个月没事干”。
因此,李鹏身边不少同学开始“沉迷于网络”,开启了“混在高职”模式。
“高职院校模仿本科培养模式,久而久之形成了以知识传授为主,技能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此外,我们的教育常常忽略职业精神的培养,比如情商、性情、团队协作、坚持力等,这些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缺少这方面的培养方法。”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胡格班”班主任、观察员尚德强认为,“胡格模式”恰恰提供了这种方法。
据悉,“胡格模式”由德国职教改革专家托马斯·胡格教授开创,主张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应作为一个整体来传授。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其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活动。
在也采用了“胡格模式”的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胡格班”老师张伟峰看来,“胡格模式”即以项目为载体,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的要求布置理论和实践场所,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达到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目的,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融入课堂,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素质和能力。
2013年,江苏常州中德教育培训中心成立,并与德国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就开展“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实验班”项目签约。这一项目被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职业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引进,“胡格模式”实验班“开张”,也被简称“胡格班”。
从一开始,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就该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胡格班”改革的目标便达成一致,即构建更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项目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在团队条件下独立、负责任地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这个目标明确朴素,切合实际,要求却很高。因为这是一种基于项目学习的‘全人格’培养,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把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入到课程和实践中。”尚德强认为,“国内很多企业因成本问题不愿接收学生去实训,即便接收也对学生的培养很有限。在这种背景下,‘胡格模式’这种以学校为主体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模式,是我们所需要的。”
传统课堂之变
然而,在最初得知自己被分在“胡格班”时,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葛冬青“内心是拒绝的”,甚至曾为了转专业,称自己有“大型机械恐惧症”,因为“在‘胡格班’学习太累”。
据该班教师团队主任张江华介绍,该校“胡格班”学生3年专业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3个循序渐进的项目,即“手动冲压机”项目、“移动搬运机器人制造项目”和“小型机器设计与制造创新项目”。之所以如此,张江华解释道,“我们的大脑,能够记住我们所读到内容的10%,所听到内容的20%,所看到内容的30%,但是却能记住我们自己所做过事情的90%。因此,‘胡格模式’课堂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葛冬青记得,大一时要练锯削、锉削,这是“手动冲压机”项目的基本功。那时,她骨折尚未痊愈,磕磕绊绊地锯了一周左右,才把一块巴掌大、一指厚的钢材锯成30多个约2毫米宽的小长条,密密麻麻地像梳子一样。“当时我速度慢,心里挺着急的,有时就得休息时间继续练,真的挺累。” 她说。
在练习锉削技能时,李鹏手上磨出了水泡,拿针挑破,用卫生纸包起来接着练。他自嘲甚至谈恋爱的时间都没了,“那时候在睡前,我们宿舍的都反思今天又有啥收获,讨论谁做得快,又做了几个零件,会想问题出在哪里……虽然我们上的是大专,但是感觉收获比在本科院校的还要多。”
大三毕业设计时,李鹏等7人一组在“移动搬运机器人制造项目”的基础上,对“机器人”进行了改造。“大二时我们已成功做到让它运动了,但只能上下左右动,不能转动。”后来,李鹏及其小组发现了这一问题,就决定给它重新设计,能让机器人的立柱做90度旋转,如今,“可以像人一样能做转动了”,“我们学的是制造专业,靠的是实践的积累,在日积月累中慢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无论是项目载体、课程设计、课堂组织都把理论和实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和实施,这样能促进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学习者自我经验、知识体系的建构。”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胡格班”实训指导教师黄新栋认为,“胡格模式”打通了课程壁垒,“一学期下来学生亲手完成实实在在的作品,成果可见,会使学生从认识、到喜欢、再到爱上所学专业,这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同样改变的还有老师。据了解,在“胡格班”,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共同备课、研讨、执教,从而完成每一学年的项目。在课堂上,“教师”更像是“伙伴”,在框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自由”决定“学材”的形式,且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
“以往老师见面都是谈房子、车子、孩子,现在会聊这个学生怎么样,那个学生怎么提高。因为朝夕相处,学生不再是个泛泛的概念,而是个鲜明的、生动的个体。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变得丰富起来,比如‘为什么’‘怎么做’‘试一试’‘非常棒’都成了高频词。”尚德强说,“这样的师生关系,带动更融洽的同学关系,从而营造了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
尚需“精雕细琢”
早在毕业之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曾对第一届“胡格班”学生进行就业意愿调查,结果显示37位同学中35位学生均明确表示希望继续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两位同学不确定。这在尚德强看来,是个值得骄傲的结果,“学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我们没太强调专业技能,但实际上他们毕业时专业技能都不错了。”
葛冬青认为,自己所在的“胡格班”要比普通班的学生动手能力要强,更重要的是职业素养要高,“比如实习时会把工具用完后收拾归纳原处,类似这样的小细节很让工厂师傅喜欢。”
“有了量身定制的教学环境和课程体系,有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胡格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态。在这种良性生态下,教师团队‘愈战愈勇’,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课堂更富有创造性,学生也更自主自信。” 张江华认为,3年来的实践证明胡格教学模式改革,回归教育本质,把人格塑造、职业能力养成和职业精神培养有机融合,极大地丰富了职业教育内涵,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胡格班”模式来华时间尚短,仅有一届毕业生,其效果尚待长期观察。
“胡格团队其实是给了我们一个大概的模样,接下来我们还要对这一模式进行精雕细琢。”尚德强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如何将企业、社会要求的人格培养转化成指标,合理分配到各个教学领域中去?非专业能力培养如何更好地融入专业学习中?如何推广……这些都是我们要细化和思考的。”
此外,尚德强表示,未来将对“胡格班”的课程设计进行优化,开发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项目载体,使得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课时分配比例要更趋合理,并需梳理总结项目开发背后的逻辑规律等,以便推广至其他专业。
“资金投入也将成为这一模式推广的‘瓶颈’,比如教室建设需要场地、设备,加之学生学习中所需的材料花费等,这都需要学校投入很多。” 张伟峰认为,部分学生受传统教育时间长,尚需不断加强引导来适应“胡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