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欠发达地区社会生产力,培育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缩小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差距。
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深刻阐释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重点内容之一。进入新时代,该战略是不断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路径。
作为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欠发达地区社会生产力,培育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缩小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差距。因此,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思维下,精准落实职业教育提升人力资本的有效功能和作用,并且在实践中找准职业教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定位,是当前宣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关键性要求。
一、新时代开启职业教育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征程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区域协调发展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一切发展最终都取决于人的发展,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也正是立足于此,明确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可以说,在新时代,通过职业教育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对于落实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职业教育必须推进“五业联动”,立足需求、服务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实事求是,立足于不同区域的发展现状、发展需求,破解不同的发展难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紧贴当地经济社会转型需求,紧跟改革创新发展步伐,紧扣民生服务改善脉搏,紧随城市品牌提升节奏,面向人人、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尽管不同区域差异明显,但职业教育在服务发展时,必须强调“支撑经济转型,服务支柱产业;支撑创新发展,服务中小企业;支撑民生改善,服务技能培训;支撑城市品牌,服务国内国际”的理念和模式,不断推进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专业相互联动、协同发展,通过“五业联动”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区域发展。
(二)职业教育必须实现“五方携手”,持续培养多样化技术技能人才
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在于差异化共同发展,任何不切实际、理想化的趋同都不符合区域协调的要求。因此,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要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人才转型、人才转移、人才升级方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培养多样化技术技能人才的作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就是进一步明确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城乡新增劳动力入职、转型、转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应该说,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研究机构“五方携手”是落实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功能的核心机制。通过这一有效机制,能更好地判断不同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及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状况,把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类型变化,实现职教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切实推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切实激发职业教育集团和院校联盟的活力;切实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建立多方参与、双元主体、校企联动机制,从而使不同区域的职业教育培育出适应当地发展需求的多样化人才。
(三)职业教育必须构建“五共机制”,形成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新机制
区域协调发展要建新机制,也要求职业教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构建自身的新机制。建立共研、共建、共用、共享、共赢的职业教育协同机制和交流平台是多年来经过证实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不同区域,如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各地推动、支撑职业教育发展的资源和基础各有特点、存在差异,甚至还各有优势。职业教育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就是要充分整合不同区域的需求和特色,如天津在建设“鲁班工坊”时,就将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的职业教育设备充分吸收纳入,实现了区域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共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共同发展。
二、脱贫攻坚、职教帮扶: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的关键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加大对短板区域的扶持摆在重要位置。明确提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要坚定不移实施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不断增强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职业教育具有消除贫困,增强落后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功能,这已经得到世界公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欠发达地区坚持推进职业教育,旨在提高当地技术技能水平不断消除贫困。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需求,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脱贫攻坚、职教帮扶必将是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的关键。为此,东部发达地区务必要强化认识、提高站位、深度谋划、注重实效,严格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充分借助自身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积累的成果和优质资源,以“倾心、聚力、精准、重效”作为指导思想,全力实施“脱贫攻坚、职教帮扶”。
(一)加强顶层设计、汇聚优质资源、形成帮扶模式
职教帮扶要坚持大格局,全面加强顶层设计,汇聚优质资源,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形成富有成效的帮扶模式。
如果剖析此方面的天津经验,可以看到,天津市教委在落实职教帮扶任务时,充分汇聚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优质资源和建设成果,全面对口帮扶疆、藏、青、陇等地职业教育,通过精准设计帮扶方案,分类实施帮扶计划,力求做到针对性强、实际效果好。
在帮扶过程中,天津市针对帮扶对象,首先进行“五层次”设计,即分析当地产业结构、谋划专业组群布局、制订专业建设方案、培养专业骨干教师、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从“有啥给啥转变为缺啥补啥”,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从“理念分享”到“成果共享”,从“自主行动”到“系统推动”,从“分散帮扶”到“聚力帮扶”,从“挂职支教”到“整体输出”。
依托天津“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整体实力,充分发挥“国家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的作用,构建起区域系统援建、品牌整体输出、专业结对共建、师资轮岗培训、学生订制培养等5种有效职教帮扶模式。针对中西部职教师资的培训需求和特点,我们探索并实施了标准化教授、定制化传授、岗位化实授、转岗化选授、跟踪化精授等“五授”方式,将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使其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成果,激发中西部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可以说,天津在实施“脱贫攻坚、职教帮扶”中走出了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一中心、五层、五式、五授”的职教精准扶贫之路。
(二)搭建优质平台、扶教先扶师
职业教育落实东西协作,必须要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在这方面职业教育也大有可为。天津市明确提出职教帮扶必须要实施“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的策略。为从根本上落实此项工作,2016年5月,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市教委推动“国家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在天津建成并正式启用。同年底,教育部等6部委印发《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从单纯扶贫转向综合扶智,国家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可谓生逢其时,也成为天津落实职教扶贫的一个重要抓手。
为了做实职教帮扶、师资先行,必须构建坚实的服务平台,并且不断强化其职能和作用,“国家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总服务平台”投入2座独体建筑,总计1.4万平方米,配套设施健全,可同时为400名学员提供培训服务,具有课程设计、资源开发、音视制作、师资培训等服务职能,可开展“菜单式”“定制式”和“模块式”灵活多样的标准化培训,借助全国及区域内教育资源优势,形成“1+N”的“中心+分中心”培训服务运行模式,截至当前已培训中西部地区职教师资超过万人次。
为了强化这一平台的作用,天津市财政专项支持480万元,建设“国家职业教育中西部师资培训管理服务平台”。该平台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与云计算技术,整合天津职教优质资源,汇集全国职教名师和企业专家,从时间上贯穿培训全过程,空间上联结各分中心和中西部地区各教育部门,是集管理、服务、展示、学习为一体的跨区域、多层次、全天候的综合信息平台,将大幅提高中西部师资培训中心的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全面展示中心的创新模式与培训效果,充分发挥中西部师资培训中心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
(三)精准重效、助力帮扶地区能力提升
在东西协作的职教帮扶工作中,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针对不同地区研究长期帮扶对策,建立长效机制,着眼着力于帮扶地区的能力提升。天津就构建起区域系统援建等5种职教帮扶模式,有效地提升被帮扶地区职业教育的育人能力,从而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在区域系统援建方面,天津市在津疆协作扶贫攻坚工作中,从发展规划、基础建设、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系统帮扶援建,天津市教委组织专家组5赴和田推进新疆和田职业技术学院建设。
在品牌整体输出方面,天津市教委与承德市政府签署了《对口支援建设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分校》协议,承德分校整体移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特色、双元特点”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第2期30名来自承德技师学院的教师和管理者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接受为期半年的沉浸式培训。
在专业结对共建方面,天津职业院校与中西部地区院校在专业层面进行优势互补,在联合招生、师资培训、专业建设、技能大赛、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教育扶贫对口支援。如天津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结对帮扶共建西藏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在师资订制培训方面,天津针对西部需求,以“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师定制培训,培训中西部地区职教师资近万人次,对宁夏37所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实现全覆盖。
在学生定向培养方面,天津市牵手中西部地区中职学校、重点缺工企事业单位,创新“以招生促招工、稳就业”的学生定向培养模式。如2014年来,天津职业大学为西部的600余名学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天津职业院校引导近200名新疆学生学成后回疆从事双语教学工作。
不久前,在教育部职成司召开的“京津冀对口帮扶青龙县、威县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工作对接会”上,天津市教委与两县达成深度合作意向。目前,天津交通职业学院青龙分院已经挂牌;为落实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滇西实施方案,天津市对口帮扶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工作正在进行中。
职业教育落实东西协作任务,重中之重就在于提升西部地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水平,增强当地职业教育支持产业发展的能力。可以说,在打赢脱贫攻坚的战役中,职教帮扶是最具有可持续发展功能的途径。
三、先动先行、服务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职教作为
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明确在交通互联、生态环保、产业转移3个重点领域率先协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应有的题中之义,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得以落实的重要支撑。在全力推进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天津坚持三地“一盘棋”的指导思想,以区域整体定位为基础,以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擎,发挥区域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聚焦协同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着力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行政部门协作机制
政府引导是3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关键。为此,天津会同京、冀,商定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规划。天津市教委在2014年7—8月间,率先邀请北京市教委、河北省教育厅分管职业教育的领导、院校和教研团队深入沟通对接,协商制订了3地职教战略合作框架,初步形成了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交流合作机制。
2014年8月23—24日,由天津发起,京津冀3地教育行政部门“搭台”,来自京津冀3地的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140余家机构共同“唱戏”,“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服务业产教对接会”在天津举行。会议最终达成共识:决定通过共建“京津冀一体化”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共用共享平台、共建“京津冀一体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区域性平台、共育“京津冀一体化”现代服务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共建“京津冀一体化”师资与学生交流交换平台、共建“京津冀一体化”现代服务业区域性研究平台五大举措,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服务业”对话机制、“京津冀一体化现代服务业”区域项目协同创新机制、“京津冀一体化现代服务业”科学研究区域共研机制、“京津冀一体化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区域联动机制等4项机制,共同促进京津冀现代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对接河北省,确定全面合作框架,开展具体协作。2015年5月,天津市教委与河北省教育厅签署《天津市河北省关于加强津冀两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合作协议框架》,双方根据协议将搭建产教对接平台,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到相应的产业转移地开展跨区域联合办学,探索组建跨区域职教集团,积极推进两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与此同时,天津市教委与河北省石家庄市签订职业教育合作协议,双方商定,发挥天津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引领功能,合作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天津将石家庄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果推广的合作区,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带动石家庄市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天津市教委还与邯郸市教育局签订合作协议,全面支持两地职业院校协同发展。
(二)搭建京津冀职业教育科研、教研协同发展平台
实践探索、理论研究、经验总结、成果推广是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必然路径。因此,职业教育的协同创新要求科研、教研的协同创新先行。
在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两周年之际,由天津市教委推动,在2016年2月由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和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共同签署《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科研组织合作协议》,联合成立“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并设置北京、天津和河北3个分研究中心,在建立3地职业教育科研合作机制的前提下,围绕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任务,在重大理论、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上,开展具有实证性、前瞻性、系统性研究,指导3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京津冀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要科研先行,教研紧随,在构建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全面深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为此,北京、天津和河北联合于2016年10月发起成立了京津冀职业教育教学协同发展联盟,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中心、天津市教委职教中心、河北省职教研究所共同发布了《京津冀职业教育教学协同发展章程》,启动了教学领域的3地协同发展进程。
(三)“五业联动”“五方携手”推进京津冀产教深度融合
天津围绕3地产业布局的调整和定位,找准各方利益结合点,确立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与专业的“五业联动”大思路,全面推进政、行、企、校、研“五方携手”,有效推进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水平。
天津首创“五业联动”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从2014年8月开始,天津市教委定期举办“五业联动”高端讲堂共16期,研判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企业、职业人才需求,明确学校、专业建设规划,构建产教、校企、工学的多元、深度融合新机制。
“五方携手”的落实有效地促进了3地多个产业的校企深度融合。2014年8月,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服务业产教对接会”的召开作为标志,天津率先在现代服务业开启了京津冀职业教育产教对接的先声。之后,“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养老服务业产教对接活动”于2015年5月在天津举行,成立了“京津冀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产教协作会”,在相关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的支持下,京津冀职业院校、养老企业在养老人才、智力、技术、设备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月,“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由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发起,并联合3地18家卫生职业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成立;“京津冀模具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于2016年5月在天津成立,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院校牵头方,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为常务理事长单位,包括京津冀3地模具协会、院校及训练(培训)中心、企业及科研院所共65家理事单位,全面深化了3地模具行业的产教融合程度;“中国养老产教联盟(中国养老职教集团)”于2016年5月借“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养老服务产教对接会”在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成立,联盟单位达340家,并正式组建“全国民政行指委京津冀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产教协作会”,发挥平台作用,将京津冀院校的教育资源和全国养老产业企业进行对接,搭建京津冀不同院校相同专业群对接多企业、多岗位的产教融合模式;“京津冀·晋甘蒙职业教育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对话高峰论坛”于2017年1月在天津举行,来自甘肃、内蒙古等中西部省份的新成员加入中国北方科教科普仪器产业创新联盟,京津冀新能源产业和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加速,建设成果辐射周边省份,3地协同发展的模式拓展为更多省份间的共建、共享和共同发展。
经过天津市教委的大力推进,京津冀相继构筑了装备制造业、养老服务业、新能源产业、石油化工产业、生态环保产业、健康卫生、交通运输等12个产教对接平台,初步形成3地协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对话交流、项目协同、校企合作的联动机制,形成了共研、共建、共用、共享、共赢的合作格局和氛围,有效地推进3地之间实现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与专业的“五业联动”格局。
(四)建立京津冀职业院校间互通、共建、共享机制
天津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面对河北输出优质培训资源。2014年11月,天津职业大学与唐山市教育局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开展津唐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和校际共建的同时,着力开展职业教育干部教师培训和交流,并建立津唐劳动力输转平台,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等做法转移唐山市富余劳动力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天津就业。2016年4月,天津职业大学与石家庄市教育局签署了中职校长、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合作协议,对石家庄市教育局所属的中职学校校长、专业骨干近200人进行专项培训。
津冀两地中职学校构建紧密型共同体。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与邯郸市第六职业中学、峰峰矿区职教中心、馆陶县职教中心、磁县职教中心、成安县职教中心,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与邯郸市工业学校、邯郸市理工学校、武安市职教中心、永年区职教中心、鸡泽县职教中心,天津第一商业学校与保定市职教中心、邯郸市第二职业中学、保定市雄县职教中心等,相继建立了校际合作共同体,探索中职学校跨省联合培养人才和中高职衔接的创新模式。
启动京津冀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建设工作。自2014年开始,在天津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护理技能”“纯电动汽车装调与维护技术”等赛项中,连续举办京津冀院校师生交流切磋赛,尝试探索3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新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京津冀职业院校间互通、共建、共享机制的构建,实现了3地跨区域教师、学生与学校发展等多层次的融合,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办学模式、师资培养、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等领域的内涵式互鉴。
针对雄安新区建设需求,天津职业教育积极发力。2017年7月,天津职业大学与雄安新区管委会城乡统筹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挂牌建设“天津职业大学雄安新区培训基地”,开展多方面的职业教育合作;2017年9月,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与河北省雄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签署协议,双方将共建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雄县分校,并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培养、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天津市第二商业学校也积极参与承担雄安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在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协同创新、有效合作方面,“天津实践”率先启动、步伐坚定、初见成效;在推进3地职业教育协同进行资源建设、协同实施人才培养、协同开展师资培训、协同改善院校管理等方面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未来,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面临更多的任务和挑战,需要3地在共识的基础上,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抓住协同要义,突破协同瓶颈,创新协同路径。
第一,要统筹规划,推进协同持续发展。协同发展的关键是持续。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不仅关系到3地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而且关系到3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关系到3地技术技能人力资源的供给,将影响京津冀城市群建设。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要从国家层面统筹设计,整体规划,设立协调机构,建立协同机制,形成联动制度;要进一步厘清3地职业教育发展的融合点,明确3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路线图,组织编制《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长期规划》,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联动和同步。
第二,要加强监测,推进协同深度发展。协同发展的生命是质量。要将协同发展的质量放在首位,加强质量监测。建立3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数据研究与监测中心,研制3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即时采集3地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数据挖掘,对3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进程、协同程度、发展质量、协同效益进行跟踪、监测、评估,形成“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年度报告”。整合行业、行政部门信息资源,研究建立3地职业教育人才需求预测、就业预警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传递产业发展变化及岗位要求信息,预测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变化,提高3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增强职业教育协同效应。
第三,要协同创新,推进协同健康发展。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共赢。凝聚3地职业教育的合力,发挥3地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推进协同健康发展。深化“五方携手”“五业联动”机制,加大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对接,加大职业院校与企业需求的深度对接,加大职业课程与岗位要求的深度对接,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方面持续创新。充分发挥已有协同平台、资源与联盟的作用,加强3地科研、教研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联动,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合作,围绕3地职业院校间学分互认转换、3地联合招生等方面开展试点探索、联合攻关,使科研和教研真正成为3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先导。
四、沿线布点、人文职教:“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鲁班工坊”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而“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我国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也是打通海洋强国之路的重要部分。它对于我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职业教育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一批重大工程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相继在沿线国家落地和发展,迫切需要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支撑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由天津率先建成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新模式——“鲁班工坊”,就是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配合中国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探索创建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新窗口。鲁班工坊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理念,探索实践,先行先试,输出中国职业教育优秀成果,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探索“职业教育+国际产能合作”的新途径,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职业教育品牌。
在教育部指导下,2016年,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率先提出并在泰国建成我国首个境外“鲁班工坊”,全方位探索并初步形成输出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路径;2017年,天津市第二商业学校在英国建立我国首家由中等职业学校输出的“鲁班工坊”,并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纳入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体系,成功实现职业教育标准的境外输出与国际认证;2017年12月8日,由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建立的中国—印度“鲁班工坊”,在印度金奈理工学院正式揭牌启运。印度鲁班工坊还与在印5家中资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服务国际产能,深化国际校企合作功能;2017年12月12日,由天津市东丽区职教中心与东爪哇省波诺罗戈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共建的中国—印尼鲁班工坊正式启运,该工坊将围绕着汽车维修专业、智能制造、新能源技术、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项目)共同交流和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鲁班工坊”建设得到党和国家领导高度肯定,已成为我国对外人文交流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人文交流内涵发展,强化教育对外开放高端引领,需要创新载体。“鲁班工坊”在传播中国职业教育和工匠精神、共同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等方面承担重要使命。发挥“鲁班工坊”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作用,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助推国际产能合作,必将产生良好的国际影响;“鲁班工坊”是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措施。它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在境外建设“鲁班工坊”,输出天津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和教学标准,将开启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中构建和打造“中国模式”的新时代;“鲁班工坊”是做大做强天津职业教育优势的重要抓手。在境外设立“鲁班工坊”,作为“国家职教示范区”的重要建设成果,坚持“以用立业”汇聚职教优势,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国内国际、支撑城市品牌,必将不断叫响叫亮天津职业教育品牌;“鲁班工坊”也是多样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方式,是一个国家开放包容的重要体现,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未来,将进一步做实做强泰国鲁班工坊,将其作为境外“鲁班工坊”的首席基地,全方位探索“鲁班工坊”发展模式、路径,切实使之发挥旗舰与标杆作用;巩固推广英国、印度和印尼鲁班工坊的建设成果。并且持续支持在“一带一路”沿线继续建设鲁班工坊。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十九大报告指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职业教育应当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功能,更是职业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
作者简介:吕景泉,天津市教育工委委员,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教授,教育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教育管理、自动化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