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记忆系列之老粗布

2018-02-08 13:22:01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   杨光军摄于山东沾化区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这一吟诵了上千年的唐诗名句也反映了中国纺织文化的悠久。
     
      老粗布是一种传承久远的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手工织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需经过大小72道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有着机织布不可比拟的诸多优越性。其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滨州各县区的村庄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老粗布手工制作工艺。

      再度重温这些即将消失的民间技艺,对身怀绝技手艺人的一种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对过去慢节奏生活的眷恋被再次唤起,这种崇尚天然的健康生活方式也会给我们以启迪和借鉴。
  • 奶奶用陪伴她一生的纺车熟练地纺出细细的棉线
  • 街头,街坊邻居齐上阵刷线
  • 邻居们各司其职,有的把线抚平,有的刷线,忙得不亦乐乎
  • 婶婶的刷线手艺是一流的,她不知疲倦地舞动着大刷子,宛如画家在绘制作品
  • 婶婶边刷线,边手把手教年轻人刷线技艺
  • 瞧着五彩缤纷的线,婶婶笑容满面
  • 嫂子手中的线梭在织布机上不停地穿梭,一寸寸彩色手织布展现在眼前
  • 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她露出欣慰的笑容
  • 杨光军,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滨州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核心能力分会副会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院校培训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护理职教联盟理事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全国发改系统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工作之余致力于区域民俗文化研究,在撰写文学作品的同时,利用节假日深入乡村寻找并拍摄了大量题材各异的民俗图片,其中陆续拍摄黄河边小脚老太太一百二十余人,剪纸,葫芦烙画,铝锅修补匠,钉马蹄掌,老磨坊,烙煎饼,手工织布,草编等几十种民间艺人几十余人,为黄河三角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摄影作品多次在全国发改委系统摄影大赛及省市级大赛中获奖,在纽约摄影学院摄影大赛获奖并作为案例收入教程,部分作品被市县民俗博物馆收藏。 获奖作品有:《老锡匠》《最后的磨坊》《甜》《金色的希望》《羡慕》《老姐俩》《奶奶的岗位》《祖孙乐》《奶奶和他的老纺车》《老钴炉子匠》《香不过母亲摊的煎饼》,著有《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适应性调查研究》等专著,个人文集《行思境界》、合著文集《集约发展的城市化》双获滨州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等。
  • MVE现代职教网出品
更多>>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