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壶制作第三代传人---魏振山

2018-02-08 14:14:41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   杨光军----摄于山东省阳信县
     
      锡壶,是清晚民国时期比较流行的上流家庭生活用具,人们俗称制作锡壶为“打锡壶”。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人们常使用锡制品,如锡制汤壶、酒壶、烧水壶等。因而,打锡壶的行当也就一度盛行。一把稍好的锡壶价钱略高于一个普通工人半个月的工资,当价格低廉的玻璃制品、铝制品、不锈钢制品大量面世,传统锡器这种工艺费时费工,失去价格优势,渐渐丧失了生存空间。虽已逐渐退出实用领域,但作为传统技艺为收藏爱好者所钟爱。
     
      其制作工具主要是火炉、木槌、烙铁、剪刀等原始工具。其制作技法主要是:先化锡制板,在火炉上用锅把锡化成锡水,压制成锡片,然后根据所做壶的形状,将锡片剪出样子,经过锤打,做出初步的外形,然后用烙铁焊好接缝,最后抛光,錾上各种人物、花鸟走兽的图案,成品锡壶即制作完成。
  • 魏振山是山东省阳信县商店镇桑北陈村锡壶制作的第三代传人,他技术精湛,所打造的锡制工艺品和他的名气逐渐远近闻名。
  • 该技艺由其祖父魏发祥从一个章丘老人手中学来,其制作的锡壶光滑细致,曲线流动,远近闻名,深受众多收藏爱好者喜爱。为防止他人冒名仿造,魏发祥为自己的产品创立了字号———“顺盛祥”,凿刻在锡壶底部,现该字号仍被沿用。
  • 除了打制锡壶外,他们还为紫砂壶装置锡嘴,在紫砂壶的壶嘴底部粘贴上虎嘴、狮嘴、青蛙嘴等图样的锡器装饰,精巧别致,别具一格。
  • 魏振山老艺人拿起一套小壶说,这个壶最实用。
  • 大壶套小壶,大壶装热水,小壶装酒,这样酒就可以一直保持温热。
  • 为了不让魏家几代人的锡壶制作手艺失传;魏振山“重操旧业”,又拾起锡器制作的活路来。现已能做出100多种样式的作品。随着魏振山老人渐渐上了年纪,该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随着阳信县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越来越浓,为加强对该技艺的保护、传承,现有6个徒弟跟随其学,保障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魏振山老人的作品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展示活动中,荣获传承人展示纪念奖,他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收藏,产品销往北京、天津、济南等众多城市,还有的远销韩国、德国。
  • 杨光军,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滨州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核心能力分会副会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院校培训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护理职教联盟理事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全国发改系统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工作之余致力于区域民俗文化研究,在撰写文学作品的同时,利用节假日深入乡村寻找并拍摄了大量题材各异的民俗图片,其中陆续拍摄黄河边小脚老太太一百二十余人,剪纸,葫芦烙画,铝锅修补匠,钉马蹄掌,老磨坊,烙煎饼,手工织布,草编等几十种民间艺人几十余人,为黄河三角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摄影作品多次在全国发改委系统摄影大赛及省市级大赛中获奖,在纽约摄影学院摄影大赛获奖并作为案例收入教程,部分作品被市县民俗博物馆收藏。 获奖作品有:《老锡匠》《最后的磨坊》《甜》《金色的希望》《羡慕》《老姐俩》《奶奶的岗位》《祖孙乐》《奶奶和他的老纺车》《老钴炉子匠》《香不过母亲摊的煎饼》,著有《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适应性调查研究》等专著,个人文集《行思境界》、合著文集《集约发展的城市化》双获滨州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等。
  • MVE现代职教网出品
更多>>往期回顾